第六章 考場風雲(上)(2 / 2)

等拿到號牌,尹尚一看是“天字十六號”。循著號牌,他找到了自己的小間,但見這小間三尺見方,一張案幾,一張木椅別無他物。他釋然坐下,閉上雙目,冷靜地回憶著這三個月來的所見所聞。

孝武帝的誠意,尹尚是不懷疑的。但是誠意並不等同於治國方略的選擇。自古以來,人們對治理國家提出千百種主張,大而言之,形成正統共識的有:王道治國、道家治國、儒家治國、法家治國幾種主張。

其中的王道治國是經過千百年曆史所延續下來的成規定製,其中最成功的範例莫過於周禮。這種王道禮製確實曾經使天下康寧一片,而且儒家至今還在不遺餘力地為這種王道歌功頌德。那麼孝武帝呢?能說他一定不讚成王道嗎?暫時還沒有證據前來論斷。

那麼道家呢?道家講究無為而治,治國家如烹小鮮。這對於安定民生,可能有些用處。當對於一個想要使國家強大起來的君主來說,恐怕就未必喜歡了。

至於儒家,儒家提出的所謂仁政、禮製等等根本主張,一向被北周嗤之以鼻。恐怕孝武帝也不會接受。

那麼對於法家?法家曆來是變法的火炬,凡欲強國者必先變法,已經成為曆代賢君名主的共識。然則變法之要乃是國君的決心是否徹底?法行半途,不如不行。現在孝武帝任用鄭吉為相,進行變法。看起來還算同心同德,但朝中守舊派已經開始反擊,難保孝武帝最後會不會妥協?變法地推行有如排山倒海,但激起的回力亦是天搖地動。要是有個萬一的話……

正在他胡思亂想的時候,一陣清涼的秋風拂麵吹來。頓時一陣激動,管他呢,把自己的看法觀點寫下來,即使不用也算是了卻自己的一樁心願。

……

過了約一刻鍾點,李誠大呼一聲:“關門!”禁軍隨即“砰”地一聲,將那扇重重的大門關上了。緊接著,書辦手捧著一疊紙,一間間地分發著。等眾士子接到紙張後,錦衣佩刀的內衛則以“號監”的角色來回巡視,充當著監考。雖然有些士子覺得如此對待他們有些不公,但也身不由己,隻得埋首提筆。

而尹尚提筆時,突然自己在東吳所受到的迫害以及在小村莊遇到的那雙老夫婦的情景一一浮現在自己眼前,他不覺黯然淚下,奮而提筆疾書,洋洋灑灑數萬字一揮而就。寫完之後,仰天長哮一聲,扔下那目瞪口呆的內衛揚長而去。

這時,李誠正在“人字”考棚巡查,看了幾名士子所寫的題卷都不是很滿意。忽然聽說已有士子交卷,不由一驚,才考了大半個時辰,竟然已經交卷,倒要看個究竟。他趕忙隨著朝奉官來到“天”字十六號考棚,就見那裏已是人去樓空,隻留下一大疊寫滿字的題卷折疊著放在案幾之上。

他拿起那疊題卷,打開一看,《惡政論》三個大字躍然紙上。往下一看,不禁臉色一變,如今明君當道、賢臣輔弼。竟敢公然指斥大周為“惡政”,豈不是大逆不道?

他正要發作之時,轉念一想,先看你寫什麼再做定論,於是他細細地看了下去。就見這《惡政論》中以“攬權”為對,針對時弊,慷慨自陳。關於“奸弊未盡”、“人才尚未盛”、“戰亂禍民”等十種“惡政”,都作了無情的揭露……

看到這裏,李誠覺得條條都寫到了實處。正要仔細看下去時,突然後麵有人喊道:“實甫兄,看什麼呢?”忙轉身看去,卻原來是中書令鄭吉,趕忙放下題卷。走上前去拱手行禮,說道:“國相政務纏身,百忙之中尚抽身前來。下官代眾士子謝過了!”

鄭吉微微一笑說道:“為國舉才,本相縱有萬般事務,也得趕來看一看。比起我這提議招賢者來說,倒是實甫兄為此操勞不少。本相代黎民百姓謝過了!”說完,便躬身行禮。直把那李誠驚得不知如何是好……

“實甫兄,你剛才看到了什麼,這麼投入啊!”鄭吉問道。李誠說道:“我在看那位士子所寫的策論?”

“說來聽聽?”

“這士子忒大膽,他盡揭我大周弊政,並稱之‘惡政’。”

“什麼?”鄭吉聞言眼睛瞪得如銅鈴一般,好一會兒才說道:“惡政,那士子真是那麼寫的?”

“正是!”說完,李誠從案幾上將尹尚的題卷拿起來,恭敬地遞給鄭吉。鄭吉半信半疑地看了看李誠,然後打開來,不禁說道:“果然有此說……”他趕忙逐字逐句地看了下來,就不禁讚了起來:“好!好!精妙!”

他一口氣將這題卷看完,感歎地說道:“這篇策論,幾乎將我大周的弊政悉數羅列,本相痛心疾首,然實情果真如此……對了,這名士子是誰?”

這時旁邊的朝奉官見機答道:“是南鎮士子尹尚!”

鄭吉一聽,心中一驚,喃喃自語道:“原來是他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