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同光四傑——薑尚(2 / 2)

如果沒有同光三十八年的那場大亂,誰又願意會在這場美好中醒來。

嶽維忠是清醒的,他知道這一切的美好是多麼的脆弱。

我祖父是清醒的,因為他相信嶽維忠的判斷,因為,楚國又陷入內鬥了。

楚國是一個喜歡內鬥的國家,四百年的內鬥不斷,卻又一次次獲得聲息。

這一次的內鬥依然沒有離開四百年來的一個老套路,奪嫡。

太子楊震鈺,比他父親、祖父更具有成為昏君的潛質。既沒有他父皇的勤勉,還沒有他祖父的聰慧,他會成為一個十足的昏君。

楊木鑾雖然心胸狹窄,卻也看出了自己的兒子實在不堪大用,便動了廢立之心。同光三十五年,太子因強搶民女而被禦史彈劾。作為太子,強搶民女本已令楊木鑾大為光火,沒想到楊震鈺竟然私下報複彈劾的禦史,派人在深夜放火燒了禦史的宅子,禦史一家老小全數被活活燒死。最最可氣的是,這事情很快被人揭發檢舉,禦史們都瘋了一般向皇帝進言要求廢太子。

自古以來,言官在朝堂的進諫都是無罪的,太子所做所謂實在最大滔天。最終,還是嶽維忠與薑尚出馬,才平息了禦史們的風怒,二太子也被圈禁在東宮一年自醒。

一個昏庸而愚蠢的人,可以為了自己的私利做任何天下人不敢想象的事情。

太子一黨終於開始走向了自取滅亡的愚蠢之路,他們開始尋找各方勢力自救,其中就包括了沁察國師武天覺。

武天覺用了三十八年,終於等來了報仇的良機,殺人的刀已經由對手送到眼前,他沒有不去使用的道理。

武天覺在書信中告訴太子一黨,他願意假意攻擊楚國,幫助太子登基稱帝。

太子,一個貪婪的愚蠢小人,終於無腦的答應了武天覺的建議,和他的舅舅秦守權一起成了三族亂楚的幫凶。

童安是他派去的,和談是他們定的,出城迎敵是他們做的,方沁察汗國進城是他們幹的。

能亂大楚的,怎麼可能是蠻夷,強大的堡壘隻能從內部被攻破。

武天覺總算想到了嶽維忠沒有想到的,他注定在這場攻防中站到最後。

而可悲又可恨的太子,正在做著他的皇帝美夢,沁察汗國引兵南下,由他建議和談,最終化解這場災難,他便是這個王朝的英雄。父親老了,他很快便能登上大統。這一年的禁欲,真是不能再忍受了,我要盡情吃喝享受,我要擁有一切權利,我要殺光那些禦史,看還能管的了我。

太子沒能等來他舅舅和祖父一起和談成功的消息,卻等來了沁察汗國的五萬大軍。

太子慌張了,和他一樣慌張的還有那個愚蠢的舅舅。他們沒有想到武天覺會背棄自己的諾言,他沒有想到他們會被困在巨大的洛陽城。

此時,匆匆趕回的祖父正小心的看著楊木鑾。楊木鑾憤怒了,他憤怒為什麼自己有如此不中用的兒子,他憤怒自己為什麼優柔寡斷沒有廢掉他。祖父截獲了武天覺寫給太子的親筆書信,裏麵詳細寫著感謝太子的幫助,希望太子打開城門讓沁察鐵騎殺掉皇帝助其登基的計劃。

楊木鑾沒想到自己的江山竟然要毀在自己兒子的手裏,他憤怒的寫下聖旨:廢太子。楊木鑾終於下定決心,可惜太晚了。

剛剛將裝有聖旨和罪證的木盒交給祖父,便傳來了沁察鐵騎兵圍洛陽的消息。

心急如焚的楊木鑾登上城樓,做出了他這一生最後一個錯誤決定,要求禁軍出城迎敵。此時太子已經得到皇帝決心廢了自己的消息,他徹底慌亂了。沁察汗國的特使就在自己的麵前,做還是不做,相信還是不相信?他選擇了前者。

洛陽的大門被打開了,它再也未能關上。

回到宮中的楊木鑾自絕於宮中,他在成為皇帝的這三十八年裏,終究用他的勤勉與無能把楚王朝帶上了絕路。

正從宮中出來趕向城牆,想要與嶽維忠商議的祖父聽聞楊木鑾自盡的消息,知道一切已無逆轉,從容回家與所有人道別,又與父親交代了幾句便又向皇宮走去。

父親來到那個他十六歲便深陷其中的宮殿門口,深深下跪對著宮門三叩首,突然撞上宮門自盡殉國。

他沒有宣讀皇帝的聖旨,他知道此時如果處死太子,楚國將沒有一線生機。他相信,那個叫做嶽維忠的人,一定可與帶著滿朝文武殺出重圍。他知道,他的使命已經完成了,他更願意將自己的獻血灑在洛陽城中,灑在這楚宮門前。

謝謝你,這一生願意相信我。如今,我們保衛你的家園,我沒能阻止你殉國而去,我願意隨你而去。這天下,就交給那個更優秀的人去打理吧,我與你共同麵對泉下祖先的詰問。

同光三十八年,楚國第一辯才,禮部尚書薑尚自絕與宮門外,隨英宗而去。一代名臣,一縷忠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