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孩子的第一任也是永遠的老師,家長教會孩子的首先是為自己承擔責任。
一個人隻有學會為自己負責,才有可能為他人負責,也才有可能為社會負責、為國家負責。
著名教育家茨格拉夫人說過:“必須教育孩子懂得他們不同的一舉一動能產生不同的後果,那麼隨著時間的推移,孩子們一定會變得很有責任感的。”茨格拉夫人是這麼說,也是這麼做的。
一次,她的兒子從學校回家比平時晚了半個小時,茨格拉夫人對此表示充分的理解,但是,她也明確地告訴兒子:“你玩的時間自然也就少了半個小時,這個時間我們可要遵守。”這樣,就讓兒子意識到了自己晚回家的後果,讓他對自己的行為負責。
作為孩子的第一任也是永遠的老師,家長教會孩子的首先是為自己承擔責任。一個人隻有學會為自己負責,才有可能為他人負責,也才有可能為社會負責、為國家負責。
可現實中,很多父母卻剝奪了孩子對自己承擔責任的機會。比如到學校接孩子回家,我就發覺這樣一個現象。孩子們空著雙手在前麵走,他們的父母把本來該孩子自己背的書包拎在手裏。還有,一家人出去旅遊,也是父母長輩大包小包地背著行李,孩子一身輕鬆。這看似是小事,很多家長不以為然,但我卻認為,這實際上就是一種讓孩子擺脫了自己責任的行為。孩子的書包就像戰士手中的槍、工人手中的工具、教師手中的教鞭,本來就該他自己負責;孩子是家庭這個團隊中的一員,出去遊玩時,他理所當然應該盡到自己的義務,應該負責自己的行李,即便那隻是一個裝著點心、玩具、水壺的小包。教育就是一種喚醒,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得讓他明白,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的責任自己承擔,將這種觀念從一些不起眼的小事一點一滴融入他的思想,長大以後,他自然就會明白任何時候都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有人說,中國家長是對孩子付出最多的家長,也是最得不到孩子尊敬的家長。這多麼可悲啊!從孩子一生下來,我們就把孩子的一切都包辦了。替孩子決策、為孩子計劃、幫孩子做事、或是有意無意地放縱孩子,家長這種過多的主動行為,有時也會使自己陷入自設的樊籠中,繼而變成了對孩子的怨言、嘮叨和不滿。孩子的不願做事,不會做事,做不成事,很大程度上也是家長在不自覺中慢慢養成了孩子的惰性習慣。
在現實生活中,父母要試著把孩子生活中的每一項責任都放到他自己身上,讓孩子自己承擔。比如,當孩子遇到麻煩的時候,你應該說:這是你自己選擇的,你想想為什麼會這樣?”而不要對孩子說:“你已經努力了,是爸爸沒有幫助你。”雖然隻是一句話,卻反映出了觀念的不同。
如果你無意中幫助孩子推卸了責任,孩子將會認為自己無須承擔責任,這對他以後的人生道路是很不利的。
孩子必須為自己的行為負責。孩子的上進心、自尊心、自信心,往往是在對自己負責任的過程中形成的。隻有確立了對自己負責任的心態,才會逐漸克服貪玩、鬆弛、懶惰這些影響正常學習的行為習慣。
孩子在對自己行為負責的同時,就會對事物本身形成自己的價值判斷,這是孩子認識事物的過程,也是自身成長的過程,盡管未必是一帆風順的,但這正是人生成長曆程終究不可缺失的一課。
在家庭中,親子關係較好,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溝通順暢,孩子往往不需要父母督促就主動地學習,上進。相反,親子關係緊張的家庭,不管父母怎樣教育,結果總是“恨鐵不成鋼”。並不是孩子笨,而是孩子有心結,親子溝通的障礙導致孩子產生了逆反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