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論孩子有什麼樣的過失,隻要他具備承擔責任的能力,就要讓他去勇敢地麵對,而不能讓他逃避和推卸,更不能由大人越俎代庖。
我的一個朋友方女士談起自己的兒子總是上學遲到的問題,說自己都快成“撒謊大王”了。
前天,方女士已經催了幾遍了,可她的兒子陽陽還是賴在床上不肯起來。
過了一會兒,方女士把做好的早餐端到了餐桌上,陽陽還是不想起床,在媽媽的央求下,才答應起來,可前提是必須讓媽媽給自己穿衣服。
等方女士給陽陽穿好衣服,陽陽剛吃了幾口早餐,就叫起來:媽媽,我今天又要遲到了。你要送我上學!否則,我就不去學校!”送陽陽去學校的路上,方女士也一直在想幫孩子撒個什麼謊呢。每次孩子遲到,都不肯一個人去學校,一定要媽媽送她,然後,讓媽媽幫自己向老師撒謊,找個遲到的理由。這樣,孩子就不會被老師批評了。
可是因為媽媽“幫忙”次數多了,陽陽遲到也變得更頻繁。所以,每次方女士都要絞盡腦汁才能想出一個謊言來。
了解了朋友的情況,我說,長期這樣下去,可不是個辦法。你不能再為孩子的遲到撒謊了。一方麵,助長了孩子不按時起床的陋習;另一方麵,撒謊絕對不是一個好的示範;更重要的是,養成了孩子不負責任的習慣。
孩子因為賴床而遲到,本身就是孩子自身的責任,父母一味地袒護孩子,讓孩子逃避責任,隻能說明他們對孩子太溺愛了,長期這樣下去隻會害了孩子。孩子還小,犯錯誤是難免的,但是家長不能幫助孩子逃避責任,一定要讓孩子明白他那種做法是不對的,會造成什麼樣的後果,他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顯然,方女士並沒有意識到這一點。
孩子錯了的時候一定要讓他認識到,否則下次他還會犯同樣的錯誤,一直逃避責任的孩子是永遠長不大的。的確如此,孩子犯了錯誤,父母不去追究孩子的責任,反而成了孩子的擋箭牌。孩子沒有意識到自己錯了,下次還會做相同的錯事。孩子會習慣性地認為他的做法家人是支持的,他無論做了什麼錯事都有父母幫助自己推卸責任。
沒有責任心,隻會讓孩子越來越以自我為中心,聽不進別人的話,在學習中變得越來越懶惰。因為他已經習慣了推卸責任,認為自己無論做得怎樣,都有父母兜著,怎麼可能努力、主動地去學習呢?
為了讓培養孩子的責任心,父母一定要讓孩子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在這點上,美國總統裏根小時候的故事給我們很多啟示。
美國總統裏根小時候踢足球損壞了鄰居家的玻璃,他父親為了使小裏根明白要對自己的過失負責,不惜讓他打了半年的工才把損壞鄰居玻璃的錢賺夠。在中國的家長看來,裏根父親的做法似乎對孩子太殘酷了,然而後來裏根回憶說,正是父親的這種做法才使得他懂得了什麼叫責任。
因此,要想培養孩子的責任感,家長應當要求孩子勇於對自己的言行負責,不論孩子有什麼樣的過失,隻要他具備承擔責任的能力,就要讓他去勇敢地麵對,而不能讓他逃避和推卸,更不能由大人越俎代庖。
比如孩子損壞了別的孩子的玩具,家長就應要求孩子自己去幫人修理或照價賠償;孩子一時衝動打傷了人家,家長就應要求孩子自己去登門道歉;孩子早晨磨磨蹭蹭上學要遲到了,家長也不用著急慌忙地送他,讓孩子自己去麵對老師的批評好了。
沒幾天,陽陽又遲到了,方女士護送他去上學。可是,這次方女士沒有幫兒子撒謊,而是向老師說了實話,“陽陽愛賴床,遲到了還讓家長撒謊,希望老師嚴厲批評。”受到老師批評,陽陽回家後狠狠地哭了一場。方女士對兒子說:“承認錯誤,並沒什麼可怕的,反倒是體現了自己承擔自己責任的勇氣。”聽媽媽這麼說,陽陽第一次沒有任性哭鬧,而是安靜地做作業了。
後來,陽陽將家裏的鬧鍾定了早起的時間。從那以後,陽陽再也沒遲到過,學習上也變得主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