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預習,孩子對教材有了初步的印象,哪些能看懂,哪些不理解,哪些有疑問,這樣可以帶著問題聽課,把主要精力集中在自己不明白的問題上,提高聽課質量。
預習,即課前的自學。旨在老師講課之前,自己先獨立地閱讀新課內容,初步了解內容,是上課前做好接受新知識的準備過程。
很多父母在孩子的學習問題上,普遍存在一種偏差:隻重視讓孩子完成作業,而常常忽視了課前預習。由於孩子課前沒有預習,對老師下一堂課要講的內容一無所知,坐等教師講課。老師講什麼就聽什麼,老師叫幹什麼就幹什麼,顯得呆板被動,缺乏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而且,課堂上難免有一些地方聽不懂,這就需要再花費大量的時間去補課。孩子整天忙忙碌碌,學習效果卻不理想。
預習可以為孩子上課作好知識上的準備。通過預習,孩子對教材有了初步的印象,哪些能看懂,哪些不理解,哪些有疑問,這樣可以帶著問題聽課,把主要精力集中在自己不明白的問題上,提高聽課質量。有些孩子沒有預習的習慣,除對它的作用不了解外,還覺得預習是在浪費時間。
其實,預習恰恰是節省時間,提高學習效率的重要方法。預習得好,既提高了聽課質量,也節省了課後複習和作業時間。尤其對學習較吃力的孩子,預習的作用更大。因為學習困難的孩子,主要是基礎差,聽課中障礙較多,難以跟上教師的思路和理解所學的內容,以致越學越困難,形成惡性循環。
讓學習差的孩子改變落後狀態,最有效的辦法就是針對基礎薄弱問題,在預習中著重彌補新課中所需的基礎知識,掃清聽課中的障礙,變被動為主動。
因此,課前預習絕不是可有可無的,它是學習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在孩子的學習過程中,要給予高度重視。
父母在指導孩子課前預習的時候,還應該注意一些問題。
首先,預習要防止過粗或過細。防止過粗就是防止走馬觀花,流於形式,不求實效。防止過細就是防止在預習時麵麵俱到,費時太多,搞得筋疲力盡,反而會影響聽課效果。預習不一定要把所有的知識都搞懂,都掌握起來。一下子都看懂固然很好,看了幾遍,思考過後,仍不懂的地方,做個標記,做為課堂聽課的重點就可以了。
其次,防止用預習代替上課。如果通過預習對教材有了一定的理解,就不認真聽老師講課,那就喧賓奪主了。這是一種本末倒置的做法。畢竟預習是起輔助作用的,是為了讓孩子聽課的時候更有效率,這兩者之間的關係應該明確。
第三,預習要防止對各科過分求全。實踐證明,初次預習,一下子就上太多科目並不好,應先選一兩科進行試點,有了經驗後再逐步擴大。
父母在孩子學習習慣的培養中,認識到預習的重要,掌握了預習的方法,養成了預習的習慣,就會讓孩子在學習中變得積極主動,就會讓孩子的學習能力日益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