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亞《威尼斯商人》賞析
創新論壇
作者:李萌
摘 要 《威尼斯商人》寫於十六世紀末,是莎士比亞喜劇的代表之作。全劇情節曲折,結構嚴謹,波瀾迭起,扣人心弦;語言幽默生動,趣味橫生。所描述的夏洛克、鮑西亞等人物都個性鮮明,有著豐富的藝術張力。
關鍵詞 曲折 鮮明 豐富 生動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威尼斯商人》可以分為兩大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圍繞夏洛克“借債割肉”的故事展開,突出了威尼斯商人安東尼奧和猶太人夏洛克的尖銳的民族矛盾,顯示了夏洛克凶殘、貪婪的本性。第二部分鮑西亞登場,她假扮律師,使矛盾有所緩解;她欲擒故縱,最終使夏洛克受到懲罰。
1曲折的故事情節
在這部戲謔恣肆、妙趣橫生、生活氣息濃鬱的劇作裏,幾條主要線索交叉進行,構成了曲折的故事情節和多樣化的戲劇衝突。最主要的線索就是圍繞“割一磅肉”的契約糾紛進行。威尼斯商人安東尼奧在一開場就這樣抱怨:“我不知道為什麼這樣悶悶不樂,它真叫我厭煩;你們說你們見到我這樣子,也覺得很厭煩;可是我怎樣會讓憂愁站了身,這種憂愁是怎麼一種東西?”為衝突奠定了基調,渲染了氣氛。接著,作者莎士比亞又借公爵之口突出了夏洛克的殘忍,讓讀者感受到劍拔弩張的氣氛,也感受到一場衝突即將爆發。果然,猶太富商夏洛克一上場就據理力爭,雙方的爭辯越來越激烈,矛盾衝突上升到不可調和的地步。夏洛克拒絕所有人的規勸,氣勢逼人,在交鋒中占盡了上風。就當矛盾看似不可調和、讀者陷於絕望時,鮑西亞上場了。她提出“可以割一磅肉”,但不能“滴一滴血”,不能“相差一絲一毫”,陡然使夏洛克陷入騎虎難下的境地,從而把法律的懲罰無情地反加在夏洛克身上,使他落得人財兩空、一敗塗地的下場。一場唇槍舌戰終於以仁慈對狠毒的勝利結束。
除了“借債割肉”這個線索,“挑匣結婚”以及傑西亞和羅蘭佐的愛情故事都被莎士比亞安排地波瀾起伏,扣人心弦。這些亦張亦弛的故事情節正符合中國的古詩——“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跌宕起伏的情節安排不僅能抓住讀者興趣,也能更加充分地彰顯不同人物的多重性格,使劇情更飽滿,故事更有趣。
2鮮明的人物形象
在這部戲劇中,夏洛克的貪婪冷酷、鮑西亞的聰明能幹、安東尼奧的慷慨助人、巴薩尼奧的重情重義等人物性格都被作者描繪得入木三分。下麵就主要人物進行賞析:
作為高利貸者,夏洛克對金錢有著瘋狂的貪欲,他在劇中有這樣的獨白:“我希望我的女兒死在我的腳下,那些珠寶都掛在耳朵上;我希望她就在我的腳下入土安葬,那些銀錢都放在她的棺材裏!”在被問到拿安東尼奧的一磅肉有何用途時,他這樣說:“拿來釣魚也好,即使他的肉不中吃,至少也可以出出我這口氣。他曾經羞辱過我,奪取我幾十萬塊錢的生意,譏笑著我的虧蝕…… ”他那視財如命、冷酷自私的性格躍然紙上。從另外一個方麵看,由於猶太人和異教徒的身份,他也受到歧視和羞辱,這是值得同情的。同時,他對資本主義原始積累的控訴是當時社會的真實寫照,因此他又具有一定的洞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