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麵對的是正在長身體、長知識、人格逐漸形成的孩子,他難免會存在一些缺點,難免會犯一些錯誤。此時,如果媽媽不能客觀地了解事情的真相,分析孩子的心理狀態,隻是簡單粗暴地憑著表象嚴厲地批評教育,甚至帶著主觀色彩逼著孩子認錯,不給孩子申辯的機會,那麼結果隻會適得其反,還會給孩子的心理留下陰影。
一位媽媽偶然間看到自己上小學三年級的兒子的筆記本中夾著一份檢討,寫得情真意切,而且還有模有樣地引用了班主任的話。媽媽委婉地跟兒子提到這件事,可正專心玩遊戲的孩子競說他不記得有這回事。
媽媽心裏一驚:這孩子犯了錯誤能寫出這麼“高質量”的檢討,而且這麼大事居然都能忘了,這豈不是說明孩子在學校常犯錯誤嗎?
想到這裏媽媽越發著急,立刻就想和兒子好好談談。但是她轉念一想,孩子最近學習上有很多進步的表現,還是找個適當的時機再問吧。
第二天早上,孩子睡醒後,媽媽就給他講他晚上睡覺的種種“劣跡”,比如踢被子啊,流口水啊,兒子聽了後開心地哈哈大笑。媽媽趁機問起了兒子檢討的事。孩子仍是一臉茫然地望著媽媽。媽媽耐心地說:“你可能忘了,要不我們拿出筆記本看看吧!”
筆記本拿過來,孩子低頭看一眼,突然抬頭說:“媽媽,這是我同學的本子,不是我的!”媽媽仔細看了一下,果然,這個和兒子的筆記本一模一樣的本子的扉頁上寫著另一個孩子的名字。
媽媽心中特別高興,原來錯誤不是兒子犯的。心中也暗自慶幸:幸虧沒有貿然批評孩子,先給了孩子一個說話的機會!媽媽誠懇地對兒子說:“是媽媽搞錯了,原諒媽媽的粗心大意吧!不過下次你也要仔細,別再把同學的本子拿回來了!”
孩子甜甜地笑了,高興地回答:“是,媽媽!”
所以,媽媽跟孩子說理時,孩子可能會對自己的言行進行辯解,媽媽應給予孩子申辯的機會,讓他們說清事實和自己的理由,千萬別亂下結論,妄加指責,全盤否定。
如果大人一味地訓斥,孩子在膽戰心驚的同時,往往對自己的做法無所適從,今後還會犯同樣的錯誤。另外,孩子在犯錯後,還會想方設法瞞著大人,這樣對孩子的成長是極為不利的。
每一位媽媽都應該明白,申辯並非強詞奪理,而是給孩子說話的機會,讓孩子把事情講清楚、講明白,這樣溝通才能更深人、更徹底,孩子才會更加理解你所講的道理,使教育收到良好的效果。子的筆記本一模一樣的本子的扉頁上寫著另一個孩子的名字。
媽媽心中特別高興,原來錯誤不是兒子犯的。心中也暗自慶幸:幸虧沒有貿然批評孩子,先給了孩子一個說話的機會!媽媽誠懇地對兒子說:“是媽媽搞錯了,原諒媽媽的粗心大意吧!不過下次你也要仔細,別再把同學的本子拿回來了!”
孩子甜甜地笑了,高興地回答:“是,媽媽!”
所以,媽媽跟孩子說理時,孩子可能會對自己的言行進行辯解,媽媽應給予孩子申辯的機會,讓他們說清事實和自己的理由,千萬別亂下結論,妄加指責,全盤否定。
如果大人一味地訓斥,孩子在膽戰心驚的同時,往往對自己的做法無所適從,今後還會犯同樣的錯誤。另外,孩子在犯錯後,還會想方設法瞞著大人,這樣對孩子的成長是極為不利的。
每一位媽媽都應該明白,申辯並非強詞奪理,而是給孩子說話的機會,讓孩子把事情講清楚、講明白,這樣溝通才能更深人、更徹底,孩子才會更加理解你所講的道理,使教育收到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