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想起昨晚楠楠膽怯而沉默的樣子,不禁暗暗地自責起來:楠楠才上小學一年級,學習上犯錯誤是很正常的事,自己怎麼能對孩子那麼粗暴呢,這樣不但不能教育好孩子,還會阻礙孩子全身心投入學習。想到這裏,媽媽馬上給楠楠寫了一封回信,向她保證以後會盡量溫柔地和她說話。
現實生活中這樣的事情太多了,很多媽媽可能比楠楠的媽媽還要嚴厲許多。可是,這些媽媽有沒有想過,這樣的態度真能讓孩子一怕就會嗎?
孩子的接受能力有各自的特點,可有些家長卻總是忽視孩子的現實能力,對孩子抱以太高的希望,拿過高的標準來要求他們,結果在無形中給孩子帶來了沉重的壓力。這樣的結果就是孩子往往被壓得不堪重負,心生怨氣,產生逆反心理,為教育帶來更大的阻力。
循循善誘,充分說理,心平氣和地溝通,是家長教育孩子的重要手段,跟孩子說理不僅需要有耐心,還應結合孩子的心理特征,選擇恰當的方法和技巧。
兒童心理學家認為,如果孩子幼小的心靈受到最親近的人的辱罵,會造成他自我懷疑的溫床。反之,一個孩子如果經常得到他親近的人的讚揚、鼓勵和關愛,那麼這個孩子才會去愛其他人,這也給了這個孩子一個機會,使他能夠成長為一個幸福和自信的人。媽媽錯了也要道歉
人無完人,孩子會犯錯誤,媽媽也會犯錯誤,尤其是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常常會犯錯誤。因為大人不能完全了解孩子的心理,常常會誤解孩子,這是很正常的事。通常孩子犯錯誤,媽媽都會要求孩子向大人認錯。但是媽媽犯了錯誤,卻很少對孩子說聲“對不起”。在有些媽媽看來,自己一向擔當管教者的角色,孩子犯錯了就應該教育,但自己有尊嚴,怎麼能向孩子認錯呢?所以,家長很難啟齒向孩子認錯。有個媽媽說:“有一次,我十分嚴厲地教訓了孩子,可批評完了之後才發現是自己弄錯了,怎麼辦呢?我想向孩子解釋一下,因為讓他受委屈了。可我發現自己似乎沒有勇氣開口,麵子上的事很難辦。”
這樣的心理很多家長都有。媽媽可能會認為如果自己承認錯誤的話,會有損自己的威信和麵子。事實上,孩子如果知道你能夠勇敢承認自己的錯誤,他會更加尊重你。一個能夠誠懇地向孩子承認錯誤的家長更能贏得孩子的信任和尊重。
因此,發現自己對孩子犯了錯誤,實話實說是最簡單有效的方法。老老實實地對孩子說一句:“對不起,媽媽錯怪你了,向你道歉”。你和孩子之間的矛盾就會馬上化解,孩子剛受到的委屈也馬上就會得到安慰,他會覺得媽媽是個真誠、可信賴的好媽媽,從而更願意接近你,更會佩服你。從此以後,你對他的教育和指導也會更加順利。
最好不要想僥幸“蒙混過關”,別以為孩子不會在意。一次的不認錯也許孩子不會怎麼想,兩次就會讓孩子不滿,三次就會讓孩子認為你永遠是錯的,而且永遠都不願意承認。
所以,如果你發現了自己的錯誤,那麼請一定要及時給孩子道歉。心理學家認為,一些不恰當的話,如“你怎麼這麼傻”、“我對你已經徹底失望了”等等都會對兒童產生可怕的後果。如果你覺得對孩子說這樣的話是理所當然的,因而不對孩子進行道歉的話,會嚴重地傷害孩子的自信心,有時甚至會讓孩子情緒崩潰,即使通過好幾年的心理治療都無法糾正過來;反之,如果你發現後,及時向孩子道歉,就可以化解惡言惡語對孩子的傷害。
身為母親,若能以身作則,做錯事後承認過錯,日後孩子一旦犯錯,也會樂於承認——因為媽媽已給他做了一個好榜樣。這也有助於建立親子之間的信任,增進彼此的溝通。給孩子申辯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