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平時要多觀察,多與孩子聊天,千萬不要忽視孩子渴望溝通的熱情和欲望。關注孩子心靈成長,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是解除其煩惱的第一步。媽媽不但要做一個忠實的傾聽者,而且要做一個有耐心、有智慧,能聽懂孩子的“潛台詞”的傾聽者,這樣才能走好這個第一步!多說“要”少說“不”
一位媽媽要孩子放學後幫她買幾條毛巾,並囑咐孩子:“要粉色的,不要白色的。那個白色的和咱家衛生間不夠搭配……”孩子著急去上學,一邊往外走,一邊匆匆回答:“哎呀,知道了,知道了。”媽媽怕孩子弄錯了,追到門外又囑咐了幾遍:“記住,不要白色的,別搞錯了,不要白色的!”孩子頭也不回地說:“知道了,知道了!”
放學後,孩子拿著毛巾回到家。媽媽一看很生氣:“我再三囑咐你不要買白色的,你還是給我買回來一堆白色的!”孩子很委屈地說:“誰讓你說那麼多遍‘白色的’,我腦子裏全都是‘白色的’‘白色的’!”
在這個例子中,如果媽媽反複說的是“我要粉色的”,那孩子肯定不會記錯。可媽媽為什麼要說“不要……”,而不說“我要……”呢?
可見,這種“不要”的句式在我們的家庭教育中已經束縛了家長的思維模式,成為了他們在向孩子提出要求之前的一種思維定勢。“不要將你的書本到處亂放”、“不要與同學打架”、“不許在課堂上搞小動作”等“不”句式,每天都會從媽媽的嘴裏說出來,但事實上不僅不會起到阻止作用,反而為孩子帶來一種負暗示。當你對孩子不停地說“不”之後,孩子的腦子裏留下的卻全變成了“將你的書本到處亂放”或是“與同學打架”。
其實,不僅是孩子,就連大人在潛意識裏也會把這個“不”字省略。我們經常可以看到在“不許亂寫亂畫”的警示牌下,牆麵被塗得亂七八糟;在標示著“此處不許倒垃圾”的地方遍布著垃圾;在“不許停車”的牌子下赫然停著一排排的車輛……可以說,“不”句式是促使孩子產生不良行為的誘因之一。
孩子的行為通常是需要引導的,如果我們總是用“不”句式,那麼他腦子裏最深刻的就是“不”後麵的行為。而如果我們從正麵去反複強調,那麼他們就會自然而然地做出正確的行為。在國外,很多教育者已經發現了這個問題,因此他們盡量避免使用“不”句式,比如我們告訴孩子“不許打人”,他們則告訴孩子“管好你的手”;我們告訴孩子“不要亂扔垃圾”,他們則告訴孩子“請保持地麵清潔”。
如果媽媽們能夠改變講話的方式,盡可能少用“不”句式,而多使用一些正麵積極的引導語,那麼相信孩子的舉止表現一定會好很多。讚揚比批評多一點
正確和積極有效的語言能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比較容易達到目標,也能使孩子改變對自己的評價,建立起自信心。正如卡耐基所說:“要稱讚最微小的進步,並稱讚每一個進步,這往往是點燃孩子的自信之火,給予進步向上之助力。”
語言在教育過程中的神奇力量已經逐漸受到重視。每一個成長中的孩子都渴望被父母肯定,被老師肯定,被社會肯定。一句讚美可能會極大地鼓舞孩子,讓他重新建立起自信;一句批評也可能會讓孩子徹底泄氣、一蹶不振。隻要能針對孩子的優點去誇他、肯定他,他必然會變得更好。換而言之,你對孩子說什麼樣的話,孩子就會成為什麼樣的人!
當孩子不再聽到別人說他“不聽話”而是“很懂事”,不再是“亂吵鬧”而是“很守紀律”時,他就會不自覺地用這些評價的標準來要求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