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找不到合適的學校,培養不出優秀的人才,原因並不在學校,也不在孩子,隻在於我們家長,不該把教育的責任完全交給學校,而對真正的課堂——家庭棄之不顧。
因為,學校從來都不是教育的誕生地,更不是教育的主導者。家庭,隻有家庭才是!人類在沒有學校出現和學校並不普及的曆史上,一直都是家庭承擔著教育的任務。即使是在學校教育昌盛的這幾百年裏,依然不乏依靠家庭教育培育的優秀人才。
就拿愛迪生來說吧,他被母親從學校領回家後,當過老師的母親就承擔起了教育他的任務。有一本傳記是這樣描述這個家庭學校的:春天,娘兒倆坐在屋門前,邊曬太陽邊上課;夏天,一麵納涼,母親一麵給他講羅馬帝國的興衰,講英國的演變;秋天,母親又讓他念上了《魯濱遜漂流記》、《悲慘世界》這一類古典文學作品;到了雪花飛舞的冬天,母子倆就待在屋裏,烤著火,在化學和物理學上用心思。當母親發現他特別喜愛物理和化學後,便專程上街給他買了本《派克科學讀本》,這本書當時極有影響力,專講物理和化學上的實驗,有簡單扼要的說明,有詳細的插圖。愛迪生就按照上麵寫的一個一個地做實驗……
正是因為得到了這麼好的家庭教育,愛迪生才有了後來的成功!
每個孩子都有不同的個性、特點和家庭背景,所以學校教育有著一定的局限性。如果孩子的主要課堂放在家庭,那麼結果會大不一樣。媽媽可以最大限度地把握孩子的個性及特點。是大樹的能長成大樹,是花朵的能長成花朵,即使隻是一棵小草,媽媽也會悉心地把他培育成最茁壯、最茂盛的小草!學校隻是媽媽的助手
家庭教育雖然有很大的優越性,但這並非慫恿家長把孩子留在家裏,完全靠自己教育成材。學校教育不能作為孩子教育的主導,卻依然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它應該成為媽媽的最好助手。
事實上,有些家長對學校教育抱著兩種很極端的態度:要麼完全相信,將一切的責任都推給學校,自己做個甩手掌櫃;要麼完全摒棄,認為學校不僅毫無用處,甚至還會糟蹋孩子的天賦。
兩種截然相反的態度,最後結果卻是殊途同歸——同樣使孩子不能得到最合適、最全麵、最完整的教育。
那些摒棄學校教育的家長盡管各自情況不同,但對學校的反感和偏見是相似的:如果他們的人生是失敗的,他們相信自己的經驗,並認為自身的失敗就是學校的責任;如果他們的人生是成功的,他們認為這是自我努力的結果。
這種偏見導致本來可以成為傑出人才的孩子最後卻淪為平庸之人的例子不在少數。比如:丘吉爾的兒子倫道夫·丘吉爾本是個有著光明前途的青年,可是丘吉爾對學校教育的反感影響了他,致使他進入牛津大學不久就退學轉而投身政壇。可因為沒有深厚的學術素養、淵博的知識以及足夠的經驗,他最後隻取得了一點很小的成績。在他生命的最後幾年裏,酗酒和暴飲暴食使他看上去蒼老、頹廢,年僅57歲便因肝硬化而去世。
在中外曆史上,很多有文化的媽媽都會在孩子出生後不久就開始實施自己的家庭教育,或以讀書寫字為重,或以音樂繪畫為重,或以家傳的技藝為重,但當孩子學到一定程度,她們無法再充當其老師時,就會把孩子送人私塾、學堂,或請來更有知識和能力的人來繼續教。
今天更應如此,我們不能把還處於一張白紙階段的孩子送入學校聽天由命,也不能奢望自己一輩子充當孩子的無所不能的老師。更多的知識、技能教育,還要靠學校去完成,媽媽應像總設計師或總指揮官一樣,坐鎮家中,勾畫孩子未來的藍圖,部署孩子教育中的各個戰略方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