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媽媽才是真正的教育專家(2 / 3)

孩子的健康成長離不開夥伴。如果要給孩子一個最好的夥伴,媽媽是最佳人選。有些人認為現在的獨生子女身邊缺乏同齡的小夥伴,他們很孤獨,而那些雙胞胎或多胞胎則是幸運的孩子。

但事實並非如此。著名教育家王東華教授曾經做過調查和研究,他發現,在各行業的名人名單中都很難找到孿生子(多胞胎)的名字。雖然有一些著名的兄弟、姐妹名人,如格林兄弟、勃朗特姐妹等,但他們都不是孿生的。許多名人也曾生過孿生的孩子,如撒切爾夫人生了馬克和卡羅爾,但這些孩子都沒有取得大的成就。這究竟是為什麼呢?

而且王東華教授還發現,孿生子比一般孩子精神發育要遲緩,智商也相對較低。一起生活的雙胞胎,平均智商僅為95.7;一起生活的三胞胎平均智商僅為91.6。

經過進一步研究,王東華教授認為,孿生子智力發育遲緩的原因在於母親——她們以為孩子有了同齡的夥伴,就不需要和大人玩,因而忽略了和孩子的交流。

可以想象,兩個什麼都不懂的孩子能互相學到的一定極其有限,而且兩人生活中的各方麵都極為相似,也很難給他們的大腦帶來應有的刺激。他們之間可以互相理解、互相補充,進而得到滿足,因此他們的精神發育隻要去適應對方就可以了,而不需要花費很大的努力去適應成人、適應他人、適應社會。這樣的情況下,大腦的發育當然會變得遲緩。

現實中確實有很多事例可以證明這一觀點。如:5歲大的孿生子照鏡子時,還無法區分哪個是自己,哪個是自己的兄弟;有的孿生子因為長時間生活在一起,最後都會說一種別人不可理解的語言,有些“術語”甚至保留到他們成年。

所以說,孩子的好夥伴不見得是同齡人。適當接觸同齡人可以讓孩子鍛煉社交能力,但真正能給孩子帶來良好影響的還是成人,尤其是媽媽。媽媽對孩子的照看不僅讓孩子更健康,同時這種照看本身也是一種不可或缺的“潛教育”。孩子生命裏的第一位良師益友

人的一生中要接受很多老師的指導和無數朋友的幫助,但最早遇到的一位老師不是別人,而是媽媽,媽媽同時也是孩子最親密的朋友。

愛子女是連母雞都懂的事,但怎樣去愛卻大有講究,同樣,做孩子的良師益友是每個媽媽都明白的,但應該如何做老師,怎麼和孩子交朋友,卻依然讓很多媽媽困惑。

有些媽媽十分認同“媽媽是孩子人生道路上的第一任老師”這個觀點,因此處處以老師的姿態和孩子相處,但卻忽略了做朋友的平等。她們總是像嚴格的老師一樣要求孩子要這樣做,不要那樣做,應該學這些,不應該學那些。孩子雖然會因此而學到一些知識或懂得一些道理,但可能隻是表麵明白,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因為他們對媽媽更多的是像對老師一樣的遵從和敬畏,而少了一些親近和平等。

有些媽媽甚至像“管教”一樣,事無巨細,什麼都管。她們雖然自己工作了一天很辛苦,但依然要看著孩子穿衣吃飯、看著孩子洗手洗臉,甚至看著孩子玩玩具……而且在“看”的過程中,還不停地嘮叨、教訓。最後搞得不但孩子不開心、缺少自信,媽媽自己也很疲憊。

縱觀曆史上一些有成就的人,他們的母親總是有這樣一些共同的特點:

喜歡與自己的孩子一起學習,共同探討問題;

精力旺盛,耐心細致,不會因孩子把東西搞得又髒又亂而大發脾氣,孩子一時做錯事,也能容忍寬恕;

孩子從事一些稍帶危險性的活動,她們一般能允許,甚至會和孩子一起“嚐試”;

她們會風趣地回答孩子提出的問題;

她們會在雨天和孩子一起玩雨,雪天和孩子一起堆雪人、打雪仗。

無一例外,她們都是孩子的朋友。她們都明白一個道理:孩子雖然幼小,但不要以為他什麼都不懂,他們同樣有自尊心與想法。

所以,在家裏媽媽應盡量從孩子的角度考慮問題,與孩子多交流,經常聽聽孩子的心裏話,也可以試著在一些事上采納孩子的意見,這樣孩子的心與媽媽的心就會更近,感情就會更好,媽媽說的話也比較容易讓他接受。

當然,有些媽媽過於偏重“做孩子的好朋友”這一觀點,並且簡單地把朋友理解為“玩伴”,力求能和孩子玩到一起。她們陪孩子一起遊戲,一起玩耍。有些媽媽還向孩子吐露煩憂,真的像對待朋友一樣,但卻缺少必需的、正確的教導。她們認為隻要和孩子平等相處,滿足孩子的需求,讓孩子開心地玩,孩子就一定能茁壯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