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克萊佩達,在普魯士語被稱為“梅梅爾”,原本是普魯士最東北的一座城市。它瀕波羅的海,位於涅曼河的河口,如今卻是立陶宛在波羅的海唯一的一個海港。
克萊佩達得利於靠近涅曼河河口的地理位置,使得這個邊界城市成為立陶宛連絡波蘭、瑞典、丹麥與德意誌各諸侯國的重要港口樞紐,繼而繁榮起來。
十二世紀時,克萊佩達的主要居民是立陶宛人和日耳曼人。十三世紀末,克萊佩達被條頓騎士團占據。1525年後屬普魯士公國。十八世紀後期歸屬普魯士王國。1807年時,依據《提爾西特和約》的補充條款,克萊佩達被法俄兩國共同宣布為不設防城市,作為拿破侖對沙皇亞曆山大的敬意,該城的行政權交給沙皇委派的立陶宛總督進行管理。
事實上,克萊佩達已成為俄國領土的一部分,同時也是普魯士流亡分子相互聚集的樂園,是繼聖彼得堡、莫斯科之後,俄國境內普魯士流亡者組織的第三大反法基地超級奴王。靈域
1812年6月,當拿破侖大軍越過涅曼河之後,第二次波蘭戰爭正式爆發。克萊佩達的普魯士流亡鬥士放棄了他們之前誓死保衛“梅梅爾”的豪言壯語,紛紛縱火焚毀糧倉與家園之後,又跟隨俄國-軍隊的撤退腳步,向北遷徙到168公裏外,拉脫維亞的裏加要塞。
7月18日,在運送德賽東征軍團的波羅的海艦隊順利抵達克萊佩達港口時,這座曾經人聲鼎沸的繁華城市早已變得滿目瘡痍,到處殘垣斷壁,舉目四野,了無人煙。
等到東征軍團進駐克萊佩達第二天,巴爾巴內格爾將軍的第二軍就作為軍團前鋒,接管了附近區域,包括帕蘭加、普倫蓋、加爾格日代等鄉鎮。等到7月21日時,第二軍的兩支騎兵部隊的兵鋒已直指立陶宛中部的兩個重要城市,希奧利艾與帕內韋日斯。
7月17日,麥克唐納元帥率領的第10軍團(普魯士軍團),沿著波羅的海的漫長海岸線,一路從柯尼斯堡步行趕到250公裏外的克萊佩達。直到一周之後的7月25日,姍姍來遲的普魯士軍團,這才與先期抵達克萊佩達的波蘭軍團做兩軍彙合。
鑒於普魯士人與波蘭人的種種曆史恩怨,為防止兩軍差槍走火導致內訌事件的發生,麥克唐納幹脆指示他的第10軍團,駐紮在距離克萊佩達15公裏的加爾格日代區域。而他自己則帶領副官與衛隊,親自趕赴德賽設在克萊佩達城內的軍團指揮所。
盡管埃蒂安?麥克唐納元帥是拿破侖特意指定的波羅的海方麵軍的最高統帥,還在執行皇帝下達的密令,對德賽進行嚴密監視。然而,在經曆但澤走廊與柯尼斯堡的不幸事件,以及諸多軍中同僚的善意勸告後,這位蘇格蘭叛逃者的後裔最終明白,桀驁不馴的波蘭國王絕不會效仿普魯士國王或薩拉森國王對待皇帝那般的老實態度,也對自己耳提命名,言聽計從。
事實上,麥克唐納無法製約到德賽,相反的他和他的普魯士軍團卻需要效忠德賽部隊的糧秣與軍需援助,否則會寸步難行。在抵達加爾格日代之後,第10軍團的兩支騎兵隊便對通向裏加要塞的道路沿途進行了詳細偵查,發現附近的鄉村城鎮差不多均遭遇人為破壞。
依據德賽軍團提供的情報稱,聖彼得堡在6月戰爭爆發之後,便一直堅決而果斷的施行堅壁清野的退守政策,在立陶宛境內,除了幾個重要城市之外,通向裏加要塞的各個鄉鎮,其糧食倉庫都被當地軍民搬空或縱火銷毀,就連生長在田地裏即將成熟的穀物也遭遇大火。
麥克唐納想要進攻聖彼得堡,就必須先拿下裏加要塞,將其作為進攻俄國第一首都的橋頭堡。但要攻克以堅固著稱的裏加要塞,除了需要借助波羅的海艦隊的外圍配合外,麥克唐納的第10軍團必須獲得一條從克萊佩達到裏加,長約168公裏,穩固而可靠的後勤補給線。那是自知之明的麥克唐納知道德賽不會聽從自己的命令,去擔當攻擊任務。
……
7月26清晨,剛剛走進克萊佩達指揮部,麥克唐納元帥就從波蘭國王的嘴裏,得知膽小的俄國-軍隊再度避而不戰,相繼棄守了希奧利艾與帕內韋日斯兩地的好消息。
“我們應該乘勝追擊,死死咬住俄國人!”麥克唐納元帥興奮的揮舞拳頭,反複強調說。
德賽微笑著點點頭,他遞給名義上司一杯香檳,接著附和道:“尊敬的塔蘭托公爵,我的軍隊將保證第10軍團後勤補給線路的暢通無阻。此外,波羅的海艦隊也在將襲擊裏加灣,配合您的軍團一起行動。”
“祝您健康!”
“祝您健康!”
德賽與麥克唐納共同高舉酒杯,香檳酒一飲而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