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忍孩子的某些不良行為,甚至為孩子的不良行為尋找逃避責任的借口,所有的這一切都是父母對孩子不負責任的表現。而對孩子進行適當的懲罰也是父母對孩子愛的表現,是規範孩子行為的一種十分有效的手段。懲罰遠遠不是打孩子小屁股幾下那樣簡單的事情,懲罰可謂是一門藝術。
下麵我們來看一看國外家庭的父母是如何對孩子進行適當的懲罰的。
在大多數日本家庭裏,父親是家庭當中絕對的權威者。孩子犯了錯誤,父母就會采取各種各樣的措施去懲罰他們。比如取消帶領著孩子外出遊玩的計劃,讓孩子餓上一頓。然而,如果孩子在大街上或者公共場犯了錯誤,孩子的父母一般不會當眾去處罰自己的孩子。
加拿大是個不主張體罰孩子的國度。在以前經常發生有些家長因為體罰孩子而被警察帶走的事情。然而最新的加拿大法律規定,對2~12歲的孩子可以適度地進行體罰。
不同國家不同民族的父母懲罰孩子的方式可以說是各種各樣,然而,不管采取什麼樣的方式去懲罰孩子,懲罰僅僅是愛的一種手段,所以,父母對孩子的懲罰一定要適度。
懲罰也許會給孩子造成不好的影響,可是太溺愛孩子也是不正確的。家長在麵對孩子的時候要把握一個度,有鼓勵也有懲罰,使孩子健康成長。
不要隻盯住孩子的缺點
試卷發下來了,小莉的數學考了93分,是全班的最高分。放學回到家以後,小莉高高興興地把試卷拿給媽媽看,並且很自豪地說自己考了全班第一名。小莉想,這下媽媽一定會誇自己一番的。可是沒有想到的是,媽媽看了小莉的試卷,不但沒有誇小莉,反而有點生氣地說:“看看,這麼簡單的題你都會做錯,如果認真一點,你可以考100分的。告訴你很多次,做題的時候要細心,可你總是不聽,這次又犯這樣的毛病,去,把這幾道做錯的題好好地再重做一遍。”
剛剛還很高興的小莉,聽了媽媽的這幾句話,興奮勁一下子跑到了九霄雲外,剛剛還覺得自己很聰明的她,現在覺得自己真笨,那麼簡單的題都會做錯。於是,小莉悶悶不樂地做那些錯題去了。
傑森是一個9歲的美國小男孩子。他總是粗心大意,做事丟三落四,功課一直不好。有一天,因為作業做得不好,傑森在學校又受到了老師的批評。回到家以後,傑森悶悶不樂,爸爸問他話他也隻是應付兩句。看到兒子這樣,爸爸就耐心地詢問傑森發生了什麼事情。傑森沒有直接回答爸爸的問話,而是問爸爸自己是不是很笨,為什麼自己總是粗心大意,功課老是做不好。聽了兒子的一番話,爸爸知道,原來兒子是為功課沒做好受到老師的批評而煩惱。於是,爸爸看著兒子的眼睛,認真地說:“傑森,你一點都不笨,你看,你做的那個手工製品很漂亮,你經常幫助媽媽洗碗而且洗得很幹淨。此外,還有很多的事情你也做得很好。這次功課之所以沒有做好,隻是因為你有那麼一點點粗心,而粗心這個不好的習慣,我們可以慢慢改正。隻要注意,許多事情你可以做得很好的,你說是嗎?”
聽了爸爸的一番話,傑森漸漸露出了笑臉。後來,在爸爸的幫助下,傑森慢慢地改掉了粗心的壞毛病,學習成績也進步了很多。
大多數國內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不管做什麼都要比別的孩子做得好,什麼都比別人的孩子強,而且好像自己的孩子比別人的孩子做得好都是理所應當的。因此,他們會對孩子表現出來的一些優點熟視無睹,對孩子僅有的一點缺點不依不饒。比如,當孩子回答問題時,他們對孩子答對的部分不在意,而對回答錯的部分則十分敏感,常常不是責怪就是責罵。
然而,許多美國的父母雖然也希望自己的孩子做任何事情都非常的優秀,可是根本不會要求自己的孩子不論什麼事情都要比別的孩子強,同時還十分善於發現和表揚孩子的優點,他們很少會盯住孩子的缺點不放。在孩子做錯事情的時候,父母也很少去責罵他們,而是會幫助孩子分析錯誤的原因,並且認真地幫助他們改正。美國的父母認為,孩子的優點一般情況下是要多於缺點的。
孩子的自信心通常都是極其脆弱的,有些父母對孩子常常過分指責與挑剔,孩子從來就得不到獎勵、讚揚,長此以往,孩子自然就會變得膽小、怕事,因為怕被否定而不敢發揮自身的想象力,從來就不願意開動腦筋想問題。
童年時期可謂是人生獲取知識、培養做事能力、養成良好習慣的最佳階段。然而這也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是不斷進行嚐試、改正錯誤的過程。要想使孩子樹立起自信心,父母一定要認真、正確地對待孩子所犯的每一個錯誤,應該充分地意識到孩子犯錯誤是自然、正常的事,一個事業成功而優秀的人在自己漫長的一生當中總是要不斷地同自身的缺點作鬥爭,更何況一個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