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1章 婚姻的敏感期——引導孩子的愛無限延伸(2 / 3)

這麼一問,反倒讓嬌嬌不知該說什麼好了,隻是隨口說了一句:“那就我們三個人一起過吧。”

(嬌嬌媽媽)

教 子 心 得

“我要嫁給爸爸”、“媽媽是我老婆”、“我要和美美結婚”……不知道,你家的小家夥是否也有類似的“豪言壯語”?不過,當你聽到孩子這些可愛而稚嫩的言語時,會有怎樣的反應呢?更多的恐怕是諸如“才這麼大的小孩兒就有這些想法,是不是太早熟了?”“小家夥如果真當真了,有了妒忌、沮喪的心理,那該怎麼辦?”“如果孩子隻關注心中的那個‘他’或是‘她’,不理其他小朋友怎麼辦?”這樣的煩惱吧。

那麼,在這些單純而又不失可愛的畫麵背後,到底意味著什麼呢?

我們說,在婚姻敏感期的早期,也就是從孩子三四歲開始,隨著自我意識的逐漸產生,他們的性別角色意識也在慢慢增強。在這種時候,他們開始對自己的父母產生強烈的好感,進而把自己的結婚對象就鎖定在爸爸媽媽的身上。在女孩子的眼裏,對爸爸會有一個最基本和最單純的認識,他代表了所有男性充滿力量、高大而勇敢的一麵,所以,女孩會說要和爸爸結婚;在男孩子的眼裏,也會對媽媽所代表的所有女性有一個最初的認識,那就是說話溫柔,體貼入微,給人一種溫暖的感覺,所以,男孩會說我要和媽媽結婚。實際上,這是最早婚姻敏感期出現的一個雛形。對於孩子而言,父母的愛是安全的保障、快樂的源泉,是其健康成長的原動力。而和爸爸媽媽結婚的這種好感是孩子對性別角色和對異性最初的一種認識和體現,也是兒童認知社會關係的一個必經過程。

不過,很有趣的是,在婚姻敏感期的早期,當孩子說我要跟爸爸結婚,跟媽媽結婚,甚至是跟老師結婚的時候,他們不會覺得爸爸、媽媽、老師跟他們的年齡有太大的差距。但是,當這一敏感期發展一段時間以後,孩子突然意識到我應該跟我同齡的人結婚,這時他們就會在小朋友中間選擇婚姻對象了。

成長日記54:“我要讓誰誰當我的王子!”

從躺在嬰兒車的那時起,我們的小女兒璐璐跟隔壁小男孩浩思就是一對形影不離的好朋友,兩個人幾乎每天都要見見麵,玩一玩。

在璐璐4歲半的一天,她突然湊到我的身邊,嫩聲嫩氣地說:“媽媽,我以後要讓浩思當我的王子!”聽孩子這麼一說,反倒把我這個當家長的給驚了一下。

可是,等我回過神,想要跟她進一步交流時,這個小丫頭竟然神不知鬼不覺地鑽到桌子下麵自顧自地玩布娃娃去了。就這樣,我也沒有繼續細問,話題被擱置到了一邊。

後來的一天,我帶著璐璐在小區花園裏玩。璐璐看見浩思來了,樂滋滋地跑過去,拉著浩思的手說:“浩思,我要讓你當我的王子。”可是,浩思呢,一副愛答不理的樣子,擺了擺手說了句:“我才不呢!”然後,他就跑開了。

這時,隻留下我那個懵懵懂懂的小女兒在那傻站著,我剛要上去摸她的小腦袋安慰她時,璐璐的小眼睛就淚汪汪了,嗚嗚地說:“不行,不行,我就是讓浩思當我的王子。”

盡管璐璐一副執拗的樣子,但是我依舊平靜地說:“你是不是很愛他,很喜歡他?”

“是的。”璐璐肯定地點了點頭。

“不過,喜歡是兩個人的事,假如他不喜歡你了,媽媽認為你可以重新選擇。”說到這裏,璐璐停頓了一下,好像聽懂了似的,點點頭就轉身玩她的去了。

(璐璐媽媽)

教 子 心 得

孩子婚姻敏感期的萌芽始於對自己父母的情有獨鍾,但是隨著孩子一天天的長大,社會交往圈的擴大,孩子的認識也在慢慢發生變化,他們會逐漸意識到雖說爸爸和媽媽對自己非常好,但是他們和自己是不一樣的,爸爸媽媽是大人,而自己是小孩,小孩隻能跟同齡的小孩結婚。當這種認識進一步發展的時候,孩子就開始在同齡的小夥伴中選擇結婚的對象。於是,有一天你會突然發現孩子的結婚對象竟然不再是曾經一直依戀的父母,而是跟他們同齡的小夥伴。這就如故事中的璐璐表現出的天真而又可愛的那句話,“我以後要讓浩思當我的王子!”

然而,對於處在婚姻敏感期的孩子來說,他們所表達愛的方式又是那麼的美好。比如,孩子會自動地手拉手,然後相視而笑一塊兒去玩;會在另一個孩子哭泣、傷心的時候,靜靜地陪伴在他的身邊一起哭。正是因為有了這種愛的表達方式,他們才會流露出最真實、最自然不過的想法,像我想和你在一起玩,所以我要和你結婚;我想吃你的零食,所以要和你結婚;我喜歡你,所以要和你結婚。所謂的“結婚”隻是表達他們“喜愛”的一種最直接的方式。不過,很有意思的是,孩子無一例外地都明白這麼一個道理,那就是男孩是要和女孩結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