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3章 對孩子的真正教育是自我教育,真正的控製是自我控製(4)(3 / 3)

2007年,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研究人員發現,每天看電視超過2小時的5歲以下兒童易患行為疾病。同年新西蘭學者發表的一份研究報告顯示,兒童每天看2小時以上電視,在青春期出現注意力障礙的幾率增加約40%。

這可能有兩個原因:其一,電視節目畫麵轉換迅速,容易“過度刺激”兒童正在發育的大腦,使他們覺得現實“沒勁”。心理學家克瑞格·安德森指出:“在屏幕前可能最具傷害的,是那種電視觀眾或遊戲者不得不做出許多快速決定的狀態。”

其二,看電視占用了大量原本有利於培養注意力的活動時間,如閱讀、運動、遊戲等。

瑪麗·埃文斯·施密特等美國學者,選取50名年齡分別為6個月、1歲和3歲的嬰幼兒,發給他們各種玩具,讓他們玩耍一小時。前半小時中,研究人員打開電視,播放廣告和嬰幼兒難以理解的成人娛樂節目。後半小時則關閉電視。

觀察發現,電視處於打開狀態時,嬰幼兒似乎並不在意節目內容,每分鍾最多看一次熒屏,每次看熒屏時間隻持續幾秒鍾。但他們明顯受到影響:玩耍總時間縮短,注意力難以集中。

這種影響不僅僅和孩子待在屏幕前的時間有關,和孩子從中看到的內容也有關係。

今天的孩子看電視除了動畫片,基本上就是一些少年兒童節目。即使是動畫片,也可能對孩子有不良影響。

有心理學家曾經把一群孩子分成兩組,一組孩子是聽老師講白雪公主的故事,一組是看白雪公主的動畫片。然後,讓兩組孩子畫出心目中的白雪公主。

聽了故事的孩子,畫出的白雪公主各不相同,他們會根據想象,賦予白雪公主各種形象、裝束和表情;而看了動畫片的孩子,畫出的白雪公主全都一模一樣,因為他們看到的都是一樣的。

過了一段時間,研究者又讓這兩組孩子再畫白雪公主。

聽故事的孩子,這次畫的和上次的又不一樣,因為他們又有了新的想象;而看過動畫片的孩子,畫的和上次還是一樣的……

這個例子的結論是什麼呢?動畫片把故事中的角色模式化了,這束縛了孩子的想象力,使孩子的大腦變得更加懶惰。

所以,即使是優秀的動畫片,也需要家長陪著孩子看,而且要在看的過程中與孩子交流互動,不要讓孩子獨自地、長時間地看。

美國國家身心健康研究會曾經圍繞電視對孩子的影響展開討論,並書寫了一份題為《電視與孩子》的報告。報告明確指出,不隻是武打鏡頭,就連動畫片也會導致孩子們行動上的粗暴。哥倫比亞廣播公司非常讚同這一觀點,它說:“大多數十幾歲的男孩子看完武打片後,都學會了打架。”其實,被變得粗野的又何止是男孩呢?

三歲的女兒纏著爸爸講故事,爸爸搔了搔腦袋說:“今天就講個喜羊羊和灰太狼的故事吧。”

小女孩非常開心,撒嬌說:“爹地,你來當灰太狼,我當紅太狼好不好?”爸爸剛“嗯”了一聲,“啪”的一聲捱了個大耳光,隻見女兒叉著腰朝他怒氣衝衝地吼道:“還不趕快去給我抓羊!”

誠然,電視的主要作用是“娛樂”,而不是教育。但對於孩子來說,教育與娛樂兩者之間很難區分。一些具有教育性的節目,事實上可能會益於孩子們的學習。因此,屏幕的影響,並不能意味著把電視或電腦跟孩子絕對隔離。

那麼,我們應該怎麼做呢?

英國的華德福教育專家馬丁·洛森說:“如果你能讓孩子在十一二歲之前不看電視,他們終生都將獲益。”我們也許做不到這一點,但卻可以聽從美國兒科學會建議,每天隻允許孩子們在屏幕前待一至兩個小時。

我們要告訴孩子,電視就是電視,它不是真實生活!真實生活中,所有人都必須離開電視去運動和工作!他沒必要總是待在屏幕前,很多戶外項目都是不錯的選擇!

同時,我們應當清楚地掌握自己的孩子在看什麼節目,以及他們看了多長時間。應該和孩子一起看電視,多和他們交流感受,在需要時對節目加以解釋,而不能讓孩子自己被動地去看。看完電視後,還應和孩子們一起討論,把電視節目變成激發思考的一個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