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顯性學習一樣,附帶學習也十分重要;雖然現在人們還沒有意識到附帶學習的重要性,但十幾年後,當初通過遊戲進行過附帶學習的孩子,必定比單純進行顯性學習的孩子更加適應這個社會。
美國福特漢姆大學(FordhamUniversity)針對中學生所做的一個研究證實了這一結論。研究的內容是上手一款新遊戲對解決問題的能力有何影響。他們發現:“電子遊戲可以提高認知能力和知覺能力。某些電子遊戲有利於提高玩家的靈敏程度,也可以提高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這些結論不僅對學生適用,對外科醫生也適用。”
在一次美國心理學會年會上,愛荷華州立大學的心理學家道格拉斯·詹蒂萊(DouglasGentile)展示了一些研究結果,其中包括33起在電子遊戲影響下的腹腔鏡檢查手術。
研究顯示,在進行腹腔鏡檢查手術的外科醫生中,經常玩電子遊戲的與不玩電子遊戲的相比,完成一些難度較高的手術時,速度平均要高出27%,出錯率則低37%。
研究人員還提出,有的孩子雖然玩電子遊戲,但是所玩的遊戲是親社會的而不是反社會的。這部分孩子在學校很少惹事,樂於助人。
從原則上來談論是否禁止孩子玩電子遊戲毫無意義,因為電子遊戲存在著十幾個不同類型,每一個類型都有上千種遊戲。電子遊戲在幾個方麵影響著孩子:遊戲內容、遊戲方式、遊戲時間。這也就意味著,不能用“好”或“不好”來簡單評價電子遊戲。
電子遊戲是一把雙刃劍,可能是導致成癮的源頭,也可能是很有效的教育手段,可以取得不少出人意料的效果。控製得當是天使,控製不當是魔鬼。我們所要做的,就是根據孩子的年齡和認知情況,幫助他選擇,並且有節製地玩。
60
印刻效應:看電視會讓孩子變蠢嗎?
動畫片把故事中的角色模式化了,這束縛了孩子的想象力,使孩子的大腦變得更加懶惰。
我的朋友S有一個“詭計多端”的孩子,經常和家長鬥智鬥勇。孩子下午4點就放學回家了,父母要求他不要看電視,先做作業或者練琴。可孩子卻趁父母沒回家時偷看,等父母快下班時把電視關上。過了幾個星期他爸才發現,隻好通過摸電視機後麵熱不熱來監督他,才管住他。
可是有一天S下班,卻發現電扇很奇怪地放在電視旁,才明白孩子在他下班前先用電扇把電視機吹涼,再拿起書本做學習狀。於是,S下班回家的第一件事,又變成了摸電扇後麵熱不熱!
孩子的表現,說明孩子的大腦還沒有受到電視太多影響。
不過,他還是要小心。這個問題,讓我想起了英國奇幻小說家羅爾德·達爾在《查理和巧克力工廠》裏麵所說的:“千萬、千萬、千萬別讓孩子,靠近你的電視,最好是別購買、安裝這最最愚蠢的東西。”
這句話看似極端,但卻是有一個心理學結論做依據的:
孩子花在屏幕上的時間越多,他們的注意力問題越多。根據愛荷華州大學的一項研究表明,在6至12歲的孩子中,每天花費超過兩個小時看電視者,在集中注意力方麵會遇到困擾。
英國兒童和媒介消費研究的專家迪米特裏·克裏斯塔基思進行了一項研究,對家長和老師進行了關於孩子習慣的調查,並發現在屏幕前耗時多的人,有較嚴重的注意力問題的可能性,幾乎是其它孩子的兩倍。
在心理學上,有一個“印刻效應”。它是由德國習性學家海納羅特和洛蘭茲提出的,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先入為主”。嬰兒出生後一個半月左右,耳朵基本上能聽到聲音,眼睛也能看見東西了。如果這時就給他長時間看電視,到兩三歲時,通常會表現出以下的傾向來:
(1)不會說話;
(2)不能注視母親的視線;
(3)活動劇烈,無法安靜;
(4)喜歡電視中的廣告,愛哼唱廣告音樂;
(5)獨立能力差,日常生活不能自理;
(6)不知道什麼是危險的事情;
(7)喜歡機械類的東西,並能較早地學會操作;
(8)顯示出很廣的知識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