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2章 對孩子的真正教育是自我教育,真正的控製是自我控製(3)(3 / 3)

家人兒女,總是天地間一般人,當一般愛惜,不可使吾兒淩虐別人。凡魚餐果餅,宜均分散給,大家歡喜跳躍。若吾兒坐食好物,令家人子遠立而望,不得一沾唇齒,其父母見而憐之,無可如何,呼之使去,豈非割心頭肉乎!

在假日裏,可以帶孩子到親友家去串門,請有小孩的同事、朋友帶孩子到家裏來做客,讓孩子把自己的玩具、圖書拿出來與小夥伴分享。當孩子要外出與其它小朋友一起玩時,鼓勵他多帶一些美食外出,分給別的小朋友一起吃,慢慢地他就會從這樣的活動中體驗到分享的樂趣。

此外,還可以定期舉行“快樂收禮物”的家庭活動,比如每個月最後一個星期天。在這一天,每個人都要精心準備一份禮物,以抽簽的形式,抽到誰,大家就都把禮物送給他,並且告訴對方禮物的含義,讓大家體會到,送禮物和收禮物都是一件快樂的事。

58

防禦反射:孩子爆粗口時該怎樣批評?

爆粗口是一種人體內在機製,像汽車喇叭一樣,實際上有多種功用。

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你突然發現孩子學會了講粗口,而且還很熟練。製止幾次,卻依然如故,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孩子講粗口,主要原因是他覺得能宣泄自己不滿和憤怒的情緒。

美國馬薩諸塞文科學院(MassachusettsCollegeofLiberalArts)的心理學家提摩西(TimothyJay)指出,“爆粗口是一種人體內在機製,像汽車喇叭一樣,實際上有多種功用。借由粗口我們能宣泄憤怒、訝異,甚至表達包括幸福快樂在內的許多情感。”

有一位父親領著幾歲大的兒子去商店買零食,可是兒子遲遲地拿不定主意想要什麼,父親有些著急,對兒子說:“男子漢做事要幹脆,想想平時爸爸是怎樣做的?”

兒子眼前一亮,高聲地叫了起來:“他X的,來一瓶二鍋頭!”

國外的一項研究也證明,當人受到外界強刺激的時候,粗口具有鎮痛的功效。實驗對象是一群大學生,研究人員把他們的手浸沒在冰涼的水中,並計時看他們能忍耐多久。

在這個過程中,允許被試自由重複一句粗話,或是使用較中性文雅的用語。67名被試表示,在罵粗話的那一次中自己痛感較小,而且平均下來多堅持了40秒。

英格蘭基爾大學(KeeleUniversity)心理學家理查德·史蒂文(RichardStephens)是這個研究小組的負責人,他認為:

“當感到疼痛時,人們大多有咒罵和爆粗口的反應。這裏麵一定有更深層次的原因。事實上我甚至鼓勵這種行為。”

這一結論也得到了哈佛大學心理學家史提芬·平克(StevenPinker)的支持。他在其著作《TheStuffofThought》中,對爆粗口的行為進行了詳盡的分析,指出:

“我猜想這大概是防禦反射的作用。當生物意外受傷或受限時,會爆發出某種突來的憤怒。這種憤怒多伴隨生物發出的一種憤怒聲音,以威嚇攻擊者。而髒話則正是這種防禦反射的反應。”

史蒂文教授認為,在通常情況下,比如揮錘砸到手指時,審慎地咒罵幾句對鎮痛還是有幫助的。但告誡說,這種好處並非一勞永逸。

有一個缺陷是,我們咒罵得越多,其功效也變得越弱。

到最後剩下的就隻是這句咒罵本身了,而這幾個詞沒有了人類附加的情感則是不具有任何意義的,相應也無法再減輕任何疼痛。

由此可見,偶爾的粗口不過是緩解身心所受強烈刺激的一種反應。也正是由於這個原因,美國有專家指出“講粗口”

是“靈魂的止痛藥”。

我們要理解,人始終是人,不可能時刻表現出超凡入聖的修為,遇著令人感到情緒激動的事情時,在積累了一定的情緒後,人都是需要藉著言語及行為將它宣泄出來的。

當孩子在生氣、受挫折、失望時,也會偶爾講粗口並表現得粗野無禮,不過通常這種極端的情緒不會持續得太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