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精心管理與控製 打造生態林綠化(3 / 3)

2.4.2專用栽植槽或缸盆栽植。在無栽植土壤的池及水溪中栽植的水生植物,如千屈菜、水蔥、慈姑、香蒲、菖蒲、荷花、睡蓮等,應栽植在專用栽植槽、浮床或缸盆內,根據要求的水深,按圖紙的位置架設或擺放在水溪中。栽植基質不得含有汙染水質的成分。

2.4.3浮葉植物。如鳳眼蓮、大漂等,則應按設計要求,將新株或植株上的幼芽,直接投入到浮漂或浮框所圈定的水域範圍內。

3苗木栽植事後控製

苗木栽植定位後,把控其後續管理。包括支撐、灌水、養護。

3.1苗木支撐。大樹應在澆灌定根水之前,及時架設支撐固定。

3.1.1支撐高度、設置方向、傾斜角度。三角支撐的支撐點宜在樹高的1/3~1/2處,一般常綠針葉樹,支撐高度在樹高的1/2~2/3處,落葉樹在樹幹高度的1/2處;四角支撐一般高120~150cm;“n”字支撐高60~100cm;扁擔樁高度在100cm以上。三角支撐的一根撐杆必須設立在主風方向上位,其他兩根均勻分布。行道樹的四角支撐,其兩根撐杆必須與道路齊平。

三角支撐一般傾斜角度45~60度,以45度為宜。四角支撐,支撐杆與樹幹夾角35~40度。

3.1.2支撐標準要求。三角、四角支撐及水平支撐的撐杆要粗細一致,整齊美觀。作行列式栽植及片植的同一樹種,其撐杆的設置方向、支撐高度、支撐杆傾斜角度應整齊一致,分布均勻。支撐杆要設置牢固,不偏斜、不吊樁,支撐樹幹紮縛處應夾墊透氣軟物。用鬆木做支撐杆時,必須刮除樹皮,以防病蟲害發生和蔓延,嚴禁使用未經處理、帶有病蟲的木質撐杆。

3.1.3支撐方法。

3.1.3.1三角支撐。樹體高度在5m以上的苗木,應作三角或四角支撐。苗木高度在6~7m以上、樹冠較大的,應設兩層支撐。支撐杆基礎應埋人土中30~40cm,並夯實。也可將撐杆基部,直接楔入地下30~40cm的錨樁固定。綁紮樹幹處應夾墊透氣軟物,以防磨損樹幹。支撐杆與樹幹用10號鋼絲固定。

3.1.3.2“井”字形水平支撐。成片栽植或假植的較大型喬木或竹類,采用水平支撐,可用3~5cm粗的杉木杆或竹竿相互與樹幹連接固定,周邊用斜撐加固。支撐杆與樹幹綁紮處必須纏墊軟物,支撐應架設牢固,保證撐杆不滑脫,整體穩固、不傾斜。

3.2修築灌水圍堰。灌水圍堰的大小須視栽植品種規格、土質、氣候特點而定。灌水圍堰過小,圍堰過淺,雖然進行正常灌水,但每次僅能濕潤土球的表層,下麵的根係層根本吸收不到水,這也是造成緩苗期苗木缺水的主要原因。常導致苗木生長勢弱,病害發生,甚至幹旱死亡。

灌水圍堰修築標準要求。苗木定植後,應在略大於栽植穴直徑15~20cm周圍,用細土築成高15~20cm的灌水圍堰,圍堰應人工踏實或用鐵銑拍實,做到不跑水、不漏水。

大規格土球苗,應按土球大小與樹穴的大小做雙灌水圍堰,外圈要大於穴徑,內圈略小於土球,內外圍堰內同時灌水。

栽植較密的片植喬、灌木或地被植物,可以分片、分段築圍堰灌水。在地形及坡地上,灌水圍堰應沿等高線水平修築。

3.3灌水、噴水。

3.3.1木本植物類。定根水應在定植後24h內澆灌一遍透水,3~5d內澆灌二遍水,7~10d內澆灌三遍水。待“三水”充分滲透後,用細土封堰保墑。以後視天氣情況及不同樹苗對水分的需求,分別適時進行開穴補水。珍稀景觀樹種、不耐移植苗木、未經提前斷根處理、非適宜季節栽植的大規模苗木及散坨苗,可將1000倍液的生根粉隨二遍水一同灌入。

3.3.2草木花卉類。頭遍水應灌透,栽植後的3~4d內,應於每天早晨或傍晚在苗木根際灌水。灌水時,不得將泥土濺到莖、葉上。植株已傾斜或倒伏的,應及時扶正。三遍水後,花壇或花境上應撒蓋厚2~3cm的過篩細土。

3.3.3水生植物。幼苗生長期,栽植土及盆栽土既不能缺水,也不能灌水過深,應注意控製好水位,防止幼苗因水位過高,淹沒莖葉而死亡。

3.4加強苗木的施工質量檢查和養護管理。苗木栽植過程中或苗木栽植完成後,需組織有關人員對栽植施工質量進行認真檢查。對施工中存在的問題提出整改意見,並限期進行整改。

後續養護工作主要從:排水、修剪、施肥、病蟲害防治、苗木補植、問題苗木的補救、防寒、巡視。它是關係到鞏固綠化栽植施工成果的重要舉措、苗木栽植後成活率的高低,盡快體現景觀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養護管理水平。養護工作必須根據苗木的生長特性,結合栽植地環境條件,要製定一套養護技術方案,認真按照設計技術方案去做,才會使植物健康成長。

4結語

經過綠化人運用科學技術方法的精心栽培、監理人合理預控,確保種植喬木、灌木、地被等種植質量和苗木的成活率,整體形成了東西方向一條綠色城市中的生態公園、新城的時代地標;以林為核心,體現野趣自然、呈現出原生態的森林氣勢;滿足以原生態森林為載體,打造可持續的綠色增長,滿足市民康體健身活動的多功能國家級生態林功能;為創“國內一流,國際領先”的國家級生態公園典範目標打下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