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1直接利用:直接利用即采取雨水桶、雨水池等設施對雨水徑流進行收集、調蓄、淨化處理後利用。對於建築密度較大的舊城住宅區、學校等可以廣泛地采取分散式的雨水桶對雨水進行直接利用;在廣場、停車場等區域有條件的情況下可利用集中式的雨水池(地上或地下)進行雨水直接利用。
2.3.2間接利用:間接利用即采取各種雨水滲透設施,使雨水徑流更多地補充到地下,這種方法投資少、綜合效益高,還可減輕對雨水收集、輸送係統和排澇的壓力,同時還可以充分利用表層植被和土壤的淨化功能減少徑流帶入水體的汙染物。舊城道路、公園、綠地、廣場、停車場等區域可采用透水路麵、低勢綠地、植被淺溝、雨水花園、滲透池、滲透管渠等滲透設施。
2.3.3綜合利用:綜合利用措施通常為多個工藝的不同組合,並綜合考慮生態、景觀等,如景觀水體和多功能調蓄。可利用街頭綠地中的景觀水體或水係進行雨水的綜合利用,根據水體的具體情況將雨水集蓄利用、滲透、雨洪調蓄與景觀等相結合的綜合性設計,實現景觀水體和河湖水係生態化。
2.4舊城不同功能區的雨洪控製利用。為了更好地保護舊城、改善舊城水環境和生態環境,需要根據舊城的建築、道路、水係、開放空間等城市不同功能區布局,有針對性地、因地製宜地實施雨洪控製利用措施。舊城可分為住宅區、學校、機關及事業單位、廣場、道路、停車場等不同的功能區。
舊城住宅區多為低層住宅及院落。住宅內可廣泛采取綠色屋頂、雨水花園、滲透鋪裝、生物滯留等分散式措施,增加綠化麵積,改善小區環境;而院落內可采取雨水桶、透水路麵等措施實現雨水的直接和間接利用。
學校的彙水麵主要包括屋麵、路麵、操場等。學校的雨水控製利用應以分散式利用為主,如將屋麵、路麵雨水主要引入綠地下滲,水質較好的雨水可用雨水桶或集水池收集,經簡單處理後回用。人行道可設置滲透鋪裝,水澇壓力大的地方可利用運動場構建多功能調蓄設施[4]。
機關、事業單位通常具有較大麵積的硬化鋪裝和較大的彙水麵積,並且環境、景觀要求較高。有景觀水體時可優先考慮構建以景觀水體為中心的雨水綜合利用係統,同時考慮部分區域采用透水鋪裝、下凹綠地、雨水花園等雨水的下滲;無景觀水體時可優先考慮將屋麵及廣場雨水集中收集至地下的雨水收集利用係統。
廣場雨洪控製利用宜采取多種措施相結合,如通過滲透鋪裝、下凹綠地、樹池的設計實現汙染控製和徑流量的減少;當彙水麵積較大時,可以集中設置地下滲透渠道,有條件的區域還可以建地下雨水池,或沿硬化廣場、步行街設置移動的栽植箱,美化環境和減少徑流[6]。
交通幹道的雨水控製利用應盡可能利用道路周邊的綠化帶和綠地,采用小型雨水濕地、雨水花園等生物滯留生態措施;受條件限製雨水無法自排時可在低窪區選擇合理位置建造多功能雨洪調蓄設施或考慮建設地下調蓄池;道路雨水控製利用應充分考慮道路水質較差的特點,采取有效的初期徑流控製措施及雨水處理和水質保障措施。
舊城停車場內可利用原有綠化空間或重新設置分割綠化帶,設計成雨水花園、樹池、下凹綠地等生物滯留設施,滯蓄、淨化雨水,構建綠色停車場;還可使用滲透鋪裝,增加雨水下滲或對雨水進行收集處理,用於場地及周邊綠化帶澆灑[5]。
結合大量的既有建築改造及基礎設施的改造和更新,合理地融入這些新的理念與技術,可產生廣泛的效益。
3鎮江舊城雨洪控製利用目標與願景
3.1舊城雨洪控製利用目標。內澇控製目標:通過改善舊城地區排水條件,提高重點區域、易澇區域的排水標準,廣泛推廣新型生態化的雨洪控製利用措施,實現對舊城易發水澇點的有效控製,基本解決舊城積水及內澇問題,保證舊城的正常運行秩序和人民生命財產安全。
非點源汙染控製及水環境質量改善目標:通過采取源頭、中途、末端控製相結合的控製策略,實現對舊城雨水徑流和合流製溢流汙染的有效控製,提高雨水徑流和合流製溢流汙染物總量控製率,遠期總控製率達到80%以上;並對舊城水體進行生態修複,實現舊城水體水質達到地表Ⅲ類水標準。
徑流減排及雨水資源利用目標:通過在舊城學校、機關、公共綠地、小區、新建/改建項目等區域因地製宜地采取各種措施,對雨水資源進行直接、間接和綜合利用,遠期雨水綜合減排控製利用率達到60%,實現舊城雨水資源的合理利用,緩解排澇壓力。
3.2舊城雨洪控製利用願景。近年來,國內越來越多的城市開始意識到並重視城市雨水問題,雨洪控製利用在我國發展非常迅速。但是,由於國內城市在基礎設施建設和基礎研究方麵欠債太多,雨洪控製利用領域整體上仍很落後,從科學、管理、法規標準、工程技術和相關企業等整個體係來看,與一些發達國家仍有很大差距。因而應該清醒地認識到,有效解決舊城雨洪問題將是一項長期、艱巨的任務。
未來幾十年,鎮江舊城應將現代城市雨洪控製利用理念和技術體係融入舊城規劃建設和舊城保護中,充分借鑒發達國家的經驗,改變依賴傳統灰色基礎設施的單一思路,綜合采取綠色基礎設施和灰色基礎設施、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性措施。通過對舊
城各種功能區進行合理的規劃,在舊城範圍內全麵推廣和實施各種雨洪控製利用設施,有效解決舊城的各種雨洪問題,為水環境和生態環境的顯著改善,為實現環境、經濟和社會多種效益,以及為鎮江建設成山水城市提供保障。
參考文獻
1車伍,唐磊.中國城市合流製改造及溢流汙染控製策略研究[J].給水
排水,2012.38(3):1-5
2張偉,車伍,王建龍等.利用綠色基礎設施控製城市雨水徑流[J].中國
給水排水,2011.27(4):22-27
3車伍,王建龍,何衛華等.城市雨洪控製利用理念與實踐[J].建設科
技,2008(21):30-31
4車伍,張偉,李俊奇等.中國城市雨洪控製利用模式研究[J].中國給水
排水,2010.26(16):51-57
5李俊奇,鄺諾,劉洋等.北京城市雨水利用政策剖析與啟示[J].中國給
水排水,2008.24(12):75-78
6車伍,呂放放,李俊奇等.發達國家典型雨洪管理體係及啟示[J].中國
給水排水,2009.25(20):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