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舊城雨洪控製利用總體思路。針對上述鎮江舊城雨洪存在的問題,再借鑒發達國家的經驗[5,6],同時結合舊城雨水和水環境係統現狀及特點,現提出鎮江地區舊城雨洪控製利用總體思路。
在宏觀尺度上,舊城應建立多目標的雨洪控製利用係統,避免“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建設排水基礎設施,解決內澇、雨水徑流及合流製溢流汙染,實現雨水資源利用,改善城市水循環和生態環境等問題都隻是現代城市雨洪控製利用體係的一部分,隻有綜合考慮這些問題涉及的各個方麵及相互影響和製約的關係,製定綜合性的專項規劃及中長期計劃和目標,才能從根本上實現舊城雨水與水環境係統的綜合改善與提升。
在中觀尺度上,應在專項規劃指導下,根據舊城不同區域的特點針對性地製定相應的設計方案。舊城內排水係統主要為合流製,也有部分區域為分流製,舊城改造還有許多道路、住宅區、商業區等新建、改建、擴建項目。針對不同區域存在的不同雨洪問題製定合理的解決方案,明確解決這些問題的具體技術路線和主要措施。
在微觀尺度上,應根據場地條件,結合綠地和景觀,實施各種小型、分散式的雨水控製利用措施。
雨洪控製利用是一項極其複雜的係統工程,要解決舊城保護中麵臨的各種問題,還需要建立、完善相應的法律法規,決策者、專家及工程技術人員、普通市民應相互配合。同時,基於舊城雨洪控製利用戰略和規劃,全麵推行低影響開發、綠色雨水基礎設施及必要且合理的灰色基礎設施。
2.2舊城雨水徑流削減及內澇控製。
2.2.1鎮江市內澇控製相關規劃:為了有效控製內澇,鎮江市提出了地區防洪規劃與流域防洪規劃相協調,工程措施與非工程措施相結合,防洪治澇與環境治理相結合,以穩定長江岸線,抵禦江潮倒灌,疏導山洪出路,治理雨水澇積,改善河湖環境的原則和方法。2012年,鎮江市規劃院等單位對鎮江市暴雨強度公式、徑流係數、降雨雨型和設計重現期等標準進行了研究和修訂。目前,鎮江市規劃設計院已經對《城市暴雨徑流計算標準》進行修編,此外,鎮江市還計劃在“十二五”期間投入大量資金對中心城排水管道進行改造,並建設大量雨水調蓄池。
2.2.2鎮江舊城內澇控製策略:傳統的雨水處置思路、已有的防洪規劃和排水(雨水)規劃以及現存的管道係統和管理體係在應對特大暴雨和大幅增加的徑流量時顯得力不從心,結果是排不勝排,水澇不斷;而單純依靠提高標準、重新修訂暴雨強度公式、改造排水管道等方式也難以徹底、高效地解決城市內澇問題,因而需要新的理念與策略來綜合防治城市內澇。新型城市內澇防治策略應以更加擴展和開放的思路應對城市內澇問題:從“以排為主”的理念轉變為“蓄、滯、滲、用、排”相結合;從給排水單一專業擴展到道路、景觀、規劃、水利等多專業共同配合;從被動防治擴展到城市開發前雨水專項規劃、土地開發格局分析、新型雨水控製係統建設以及預警、管理等方麵的全過程綜合防治[4]。
通過改造排水管道、建設調蓄池、提升泵站規模等提高城市的防洪排澇能力的集中措施存在耗資巨大、實施困難等問題,尤其在人口、建築密度大,場地空間條件、文物保護等限製因素多的舊城地區。因此,除采取末端集中控製措施外,舊城地區還應特別重視源頭和中途措施的實施,構建綜合內澇防治體係。因地製宜地采用分散與集中相結合的雨洪調節和滯蓄措施,如在住宅區、機關、學校等廣泛采用透水鋪裝,推廣雨水集蓄、雨水滲蓄等綜合控製利用措施,削減雨水徑流量;充分利用舊城道路、立交橋周邊的綠化帶,建設低勢綠地、雨水濕地、雨水塘、雨水花園等;利用公園、綠地、停車場、廣場等開放空間設置多功能調蓄設施;加強排水設施的維護與管理,避免管網破損、雨水口堵塞、河道排水不暢等情況;此外,還應借鑒發達國家雨水排放許可製度以及各種法規和經濟激勵手段。
2.2.3舊城雨水徑流及合流製溢流汙染控製:要從根本上解決舊城雨水徑流及合流製溢流汙染問題,首先應轉變對“合改分”絕對、單一路徑的依賴,同時要轉變隻依靠傳統灰色基礎設施來控製汙染的簡單思路。本文基於新的雨洪控製利用理念和方法,結合鎮江舊城具體條件,通過係統、科學的研究提出鎮江舊城雨水徑流及合流製溢流汙染控製策略。
製定舊城分流製雨水徑流、合流製改造及溢流汙染控製總體規劃。通過綜合研究舊城規劃及發展狀況、排水係統狀況、降雨特征、雨水徑流/溢流汙染負荷、地表水體環境等因素,並基於對“合改分”方案的可行性分析,以及汙染物總量控製、投資效益等量化分析,科學地製定舊城分流製雨水徑流、合流製改造及溢流汙染控製總體規劃。對於需要且有條件進行“合改分”的區域,應采取雨水徑流汙染控製措施,並將其納入舊城分流製雨水徑流汙染控製總體規劃中;對於保留合流製的區域,則應係統地開展合流製溢流汙染控製。
製定雨水徑流/合流製溢流汙染控製總體目標、近期及中長期控製規劃。在水務、環保、市政、規劃設計及科研等部門和單位的密切配合下,製定舊城雨水徑流/合流製溢流汙染控製總體目標。針對總體目標,運用新的雨洪管理理念和方法,因地製宜地製定雨水徑流/合流製溢流汙染控製近期及中長期控製性詳細規劃。
製定雨水徑流/合流製溢流汙染控製技術路線。合理製定舊城雨水徑流/合流製溢流汙染控製技術路線,借助模型分析等手段進行係統決策與總體方案的優化。綜合應用綠色基礎設施(綠色屋頂、雨水桶、透水鋪裝、生物滯留設施等)與灰色基礎設施(新建/擴建管道、設置調蓄設施、雨水徑流/合流製溢流處理、汙水廠升級改造等),並利用非工程性措施(製定法律法規、政策引導、加強部門合作、加大公眾教育等)保障各種控製措施的落實和推行。
雨水徑流/合流製溢流汙染控製方案的實施及實施效果的監測與評估。進行措施的選擇、組合和方案比選,科學合理地確定各子係統方案及控製設施的規模,保證控製方案的高效實施,並對實施效果進行持續的監測與評估,優化運行管理,及時修訂與完善規劃方案,最終解決舊城雨水徑流/合流製溢流汙染問題。
2.3舊城雨洪利用與優選模式。由於舊城曆史文化保護區、建築、道路、水係和基礎設施等條件和布局特殊,舊城的雨洪利用應充分考慮舊城發展的複雜性,采取妥善、靈活和適宜的雨洪利用實施方案。雨洪利用措施可分為直接利用、間接利用和綜合利用三類,根據舊城場地的具體條件如場地空間大小、有無景觀水體、不透水麵積大小等,因地製宜采取相應的實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