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淞滬會戰:祖父讓日軍三易統帥(3 / 3)

1937年7月後,抗日戰爭在全國展開。祖父為了治療腳傷,輾轉南京、武漢、香港等地。這段日子裏,祖父遇到他一生中最驚險的一次受傷。那是1938年,祖父在廣州研究布防計劃,日軍飛機突然襲來,對路人瘋狂掃射。祖父沒有躲避,反而站起身來,指揮路人臥倒,一顆子彈打進他的左胸,幸虧偏離心髒。逃過一死。

1940年祖父率部參加昆侖關戰役後,奉命改編任粵桂邊區總司令,實際已成無兵總司令。他深知有人為十九路軍抗日反蔣之事在報複他,因此多次提出辭職,蔣介石借機照準。祖父回到家鄉,直至日本投降。

1945年8月,抗戰勝利,祖父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來到廣州十九路軍抗日陣亡將士陵園,祭奠他以往的戰友們。“一·二八”淞滬戰役中,十九路軍共犧牲4000多名將士,其中絕大多數來自廣東。為了讓烈士英魂回到故鄉,祖父和蔣光鼐專門在廣州修建了陵園。

離開廣州,祖父到了南京,和當時住在梅園新村的周恩來見了麵。祖父進一步了解了中國共產黨的立場和方向,愈發相信隻有中國共產黨才能救中國。他積極地投身到反蔣鬥爭中。1948年元旦,祖父和宋慶齡、李濟深等人,在香港成立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提出了“推翻蔣介石賣國獨裁政權,實現中國獨立、民主、和平”的政治主張。

晚年遺憾

新中國成立後,祖父長期住在北京,先後擔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全國政協副主席、民革中央副主席等職。雖然位居高職,但生活儉樸,愛穿粗布衣服,喜歡自己種些瓜菜。

祖父一生很孤單。新中國成立前,因為經常打仗,生活很不安定,家人也不在身邊;新中國成立後,家庭生活安定了,但7個子女都不在身邊,兒孫繞膝的生活對他來說是種奢侈。

我是長孫,個子和祖父一樣高,從小就受祖父疼愛。小時候,祖父常把我抱在膝上,對我說:“你想當兵,怕不怕死啊?當兵可是不能怕死的,上了戰場就不能退縮。”

作為一名抗日名將,祖父非常希望他的子孫中,能有人像他那樣,從軍衛國。在他看來,隻有軍人這個職業,最能彰顯一個人的愛國心,也最能體現血性男兒的本色。但我們是國民黨將領的後代,這樣的出身在當時是難以參軍的。祖父共有4個孫子和2個孫女,沒有一個是軍人。這對他的晚年來說,的確是一大遺憾。

在祖父70歲生日時,他對我說:“我今年70了,給你寫個字,留個紀念吧。”這幅字我一直珍藏著,上麵寫的是:“收複台灣領土,保衛世界和平。”

1963年,我從北京地質學院畢業,很想留在北京,和祖父在一起。但祖父卻說:“國家培養你多年,你應該服從國家安排,努力報效國家。”於是,我去了山東。那時,我一年中最多請兩次假,赴京探望祖父。每次見麵,祖父總要問起每個家人的情況,關愛之情溢於言表。

蔣光鼐是祖父戎馬生涯中的患難之交。兩人共事時,祖父管軍事,蔣光鼐抓全局,關係融洽,情同手足。1967年年初,蔣光鼐病重住院,祖父前去探望,不知怎地一下子老淚縱橫。蔣光鼐說:“男子漢大丈夫視死如歸,為什麼要流淚!”祖父隨即回答:“說的也對!幾十年出生入死,槍林彈雨,要死早就死了。想想死去的將士,我們要珍惜現在!”

當年6月,蔣光鼐病逝。祖父哭了三天三夜,精神一蹶不振,十個月後,也溘然長逝。臨終前,他一直喃喃自語:“台灣什麼時候回歸呀?”去世後,我們遵照他的遺願,將他安葬在十九路軍抗日陣亡將士陵園,緊挨在他旁邊的是蔣光鼐的墓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