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3章 孩子自私,家長有責(2 / 2)

許多家長沒有意識到這一點,對孩子特別無私,隻要有好吃的、好用的都盡量讓著孩子,對孩子關心過度,寵愛過度,這樣的結果,就是形成了孩子的自我中心,所以說家長的無私,往往培養出了孩子的自私。他們在這種環境中成長,自然地把自己的需要放在了第一位,認為人人都應當關注他們,遇到事情或有什麼好處也要優先考慮他們。如果稍有伺候不周到的,家長就得認錯,就像蕭蕭的家長一樣,要賠禮道歉,保證永不再犯,才能哄好孩子。

有一位媽媽,人人都誇她是一位好媽媽,因為她對孩子照顧得太周到了。她自己的工作很忙,可是每天把7歲的孩子照顧得特別周到。早上起來,叫孩子起床,然後幫他找衣服,幫他收拾好書包,帶好飯,照顧孩子吃早餐,等他吃完後幫他拿鞋子,讓孩子穿上,然後幫孩子拿書包,帶孩子下樓,送孩子去上學。晚上下班後她還要去接孩子,回來後幫孩子做晚飯。輔導孩子寫作業,幫孩子洗澡,洗衣服,鋪好床鋪,讓孩子睡覺。這一切都做下來,她一天中照顧孩子的任務才算結束。

這位媽媽就像鍾表的指針一樣,每天這樣圍繞著孩子準時準點地轉著。可是有一天,媽媽得了病,需要臥床休息。爸爸工作忙,沒有時間照顧孩子。就要孩子自己坐公交去上學了。晚上,孩子回到家裏,看到晚飯也沒有做,媽媽還躺在床上,覺得她慢待了自己,非常生氣,把書包往床上一摔,冷冷地說:“我都放學回來了,你咋還不起來做飯?懶豬!”

重病的媽媽躺在床上,看到孩子那冷漠的態度和對自己仇視的樣子,當時眼淚就流下來了,這就是自己每天當做心肝寶貝一樣對待的孩子,自己對他這樣的照顧,結果自己在生病的時候,得到的就是他的這種態度。

在培養孩子的分享意識時,家長要時刻牢記,隻有孩子從分享行為裏感受到自己帶給他人的快樂以及因他人快樂而帶給自己的快樂,這個分享行為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分享行為,孩子才能真正建立起健康的分享意識。有教育專家在調查中發現,許多家長都有這樣的感歎:“這一代獨生子女自私,冷漠,不關心人。”家長為孩子付出了全部的愛,可孩子給他們的愛卻很少。專家認為,這種情況不要怪孩子是獨生子女,家長也要反省自己,孩子之所以會這樣,就是因為家長尤其是母親對孩子不明智的愛!所以若是發現自己的孩子太自私,不知道體諒別人,也不知道與別人分享,做家長的一定要“檢討”一下自己:自己在孩子麵前是否太無私了。如果是這樣,家長就要改變一下策略,讓孩子從自我中心、自私自利中走出來,想一想別人的需要,考慮一下別人的感受。這樣的孩子長大後,才能立足於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