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8章 把愛心教育放在第一位(2 / 2)

家長在對兒童教育的過程中,應從日常生活中尋找正麵事物,培育兒童的愛心,這樣才有利於德商素質的提高。

(1)熱愛動物,熱愛生命

我們常常看到這樣一些情景:孩子逛街時,迎麵過來一隻小狗,孩子情不自禁去撫弄小狗,眼裏流露出愛憐的神情。動物園、公園裏,往往是孩子們的天下。孩子們和小動物們嬉戲,快樂異常,顯現出愛的天性。

相反,我們也看到一些搞惡作劇的孩子,抓住小貓、小狗的尾巴,聽到它們悲慘的嚎叫而開心不已。

西方國家大多製定了法律,禁止虐待小動物,目的是用法律抑製殘忍。英國有句名言:“愛我者愛我的狗。”把狗等同於人,借用小動物啟迪孩子的愛心,最直觀和便捷。現代社會掀起“寵物熱”,並非全是精神空虛,它也是人類在人情淡薄的後工業社會中,借用寵物培育愛心,最終仍是呼喚美好人性的一種表現。

精神病學家主張:對患有精神障礙症的人來說,喂養貓狗為伴,能療治心理殘缺,緩解病症,增強患者的信心和愛心,從而熱愛生活,恢複健康。同樣,為培養孩子的健全人格,借用小動物活潑可愛的天性,來喚起孩子的愛心和同情心,也是一種有效的方法。

(2)幫助孩子克服自私自利的性格

“我的,給我,我要!”這是小孩子最常說的幾個詞。可見,小孩子的自我意識很強烈,這往往被用來證明“人生來是自私的”。

誠然,人有自私的一麵,屬於動物的普遍共性,但並非不可改變。嬰兒學會的語言中,最早還有“爸爸””媽媽”這些詞,說明嬰兒最早感受到的他人便是父母。父母的愛是無私的,父母精心嗬護孩子,讓嬰兒最先感受到人間的溫暖。

父母之愛是無私的奉獻,曆來為人們謳歌,但切不要把它當作對孩子的饋贈,否則便成了溺愛,反而會助長孩子的自私心理。

家長千萬不要一味滿足孩子的要求,應讓孩子懂得,除了“我”,還有其他人。在家中,應教育孩子尊敬父母、爺爺、奶奶,形成“長輩先用,最後輪到我”的意識。中國古代有個“孔融讓梨”的故事,講的是排行最小的孔融讓哥哥姐姐先選大個的梨,可見古人早有教育孩子避免自私行為的範例。

父母親是孩子最直接的教育者,應該注意把父母的辛勞告訴孩子,讓孩子明白父母之愛的偉大,懂得父母為了自己的成長作出多麼大的犧牲。這樣,孩子便會體諒父母,不再心安理得地接受父母的伺候。有機會也讓孩子學習照顧父母、長輩,明白愛心是相互交流的,不隻是單方麵的索取。創造一個富有愛心的家庭氣氛,能克服孩子的自私心理,養成關心別人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