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7章 擁有愛心,就有了求知求美的動力(2 / 2)

培養孩子的愛心,父母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麵做起:

(1)從點滴入手,培養孩子的情感

從孩子有情感反應時起,就逐步培養。在孩子3歲以後,要讓孩子為父母和長輩做一些事情,比如拿報紙、拿鞋子、端茶水等。當長輩有病時,要啟發孩子去向長輩問候,給長輩捶背、講故事、唱歌,把好吃的留給長輩等。

(2)父母要以身作則

父母是孩子的模仿對像。父母的一言一行對孩子起著示範作用,家庭成員之間的體貼尊重和相互關愛是孩子成長的關鍵。父母不孝敬長輩,孩子長大後也不會孝敬父母,這樣的例子在我們身邊有許多,這不是基因的遺傳,而是潛移默化的效果。

(3)鼓勵孩子的友好行為

“人之初,性本善”。父母要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觀察孩子的表現,一旦發現孩子的友善行為,就要及時讚揚和誇獎孩子。比如,可以采取獎勵孩子小禮物、小玩具等方式鼓勵他,孩子受到鼓勵後,就會有意識地把友善的行為表現出來,逐漸形成一種友善的好習慣。如果孩子的友善行為得不到父母的鼓勵,孩子慢慢地就會減少表現友善行為的頻率和興趣。

(4)學會與孩子一起分享

很多的父母們都寧肯虧了自己,也不願讓自己的孩子受半點委屈,好吃的、好玩的、好用的盡數堆在孩子麵前。當孩子拿著東西讓父母分享時,大部分的父母都搖頭拒絕,哪怕隻是象征性地分享,也不肯接受,謝絕孩子的一份好心。久而久之,孩子也就沒有了謙讓與分享的意識,有了東西盡管自己吃。所以,父母們要學會與孩子共同分享,成為與孩子分享的夥伴,讓孩子養成分享的意識和習慣,這樣有利於孩子愛心的形成。

(5)引導孩子發現身邊的愛

培養孩子的愛心,如果僅靠傳統的居高臨下或空洞說教是難以奏效的。開始的時候,可以給孩子講一些愛心故事,讓孩子從中體會到感動。隨著孩子慢慢地長大,父母應該引導和鼓勵孩子們用眼睛觀察“身邊的愛”,用細膩的心靈體驗到愛與被愛的快樂,最好讓他們把自己的感受寫下來,當他們被感動得流淚、感到心中愧疚時,就接受了一次愛心教育。

(6)讓孩子多參加一些社會公益活動

比如在放假期間,參加一些社區活動,為孤寡老人做好事、看護社區公共設施、保護生態環境等。這樣,既可以讓孩子得到鍛煉,又可以培養孩子的愛心。愛心的培養和家庭生活是緊密相連的。一個對社會有責任心和愛心的孩子,對家庭也會有責任心和愛心。一些家長阻止孩子去參加一些社會或學校組織的社會公益活動,認為那太浪費時間,耽誤了孩子的學習,這是一種錯誤的想法。如果一味培養、開發孩子的智力與知識,忽略了品質的教育,培養出一個極端自私自利的孩子,那麼,不僅對社會有害,而且對自己的家庭也沒有絲毫益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