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 讓孩子在被欣賞中成長(2 / 2)

(5)通過“賞識”促使孩子完善自我

丘吉爾說:“你要別人具有怎樣的優點,你就要怎樣地去讚美他。實事求是而不是誇張的讚美,真誠的而不是虛偽的讚美,會使對方的行為更增加一種規範。”每周五的晨會,是騰龍學校的“賞識晨會課”。短短的20分鍾,孩子們暢所欲言。聽“金瑋寫的《優點卡真好》發表在《中國小記者報》上,多了不起,我十分佩服他!”“昨天我身體不好,頭暈嘔吐,是袁嬌主動掃幹淨了髒物,借此機會,我感謝她!”“我賞識俞春花,因為她居然能把《一次有意義的活動》這麼長的課文讀得一字不差,肯定是回家苦練了好幾遍。”在家庭裏,家長也可以借鑒這種賞識方法。因為這樣的賞識話語發自孩子的內心,蘊涵著他們的真情實感。在賞識他人的過程中,孩子們自然而然地看到他人的長處、他人的努力,從而信任他人,欣賞他人,相互間多了羨慕、競爭,少了反感、嫉妒,他們不僅自我激勵,更能相互激勵,不斷地吸取他人之長來完善自我,超越自我。

(6)通過“賞識”和孩子交心

賞識孩子要有發自於內心的信任、尊重、理解、寬容、激勵,才能做得到。信任就是相信孩子能行,並把這種信任落實到平時的言行中,使孩子體會到你對他的信任,進而激發孩子的自信與自強。要尊重孩子合理的心理需求與個性差異,尊重他們的愛好與選擇,尊重他們的人格。激勵要善於發現孩子的長處,充分肯定他們的點滴進步,對他們的長處要“小題大做,無限誇張”,黔遠不說“你不行”,而是毫不吝嗇地說:“你真棒。”讓孩子在充滿鼓勵與期黔的沃土中成長。寬容則是要求家長“容其所長,恕其所短”,絕不讓孩子在指責聲中自卑地抬不起頭來。

家庭要努力創造一個好的環境,既能對孩子的行為規範有所規定和限製,又能滿足孩子不斷學習的需要。家長要認識到,教育應該把個體生命發展的主動權還給孩子,應該讓孩子享受童年的歡樂,健康地成長。我們的行為規範教育應該充滿民主、科學和個性,要用心靈去贏得心靈。

現在的孩子大多數是獨生子女,在家中備受寵愛,不少家長對孩子生活上的過分照料,處處遷就,因此形成了他們凡事以自我為中心,人與人之間相容性差,對父母的依賴性強,感情脆弱,心理承受能力差。針對現在孩子的這些特點,除了積極開展各項有益的活動,豐富孩子生活外,還應與孩子多交朋友,與他推心置腹,以心交心。

(7)讓賞識教育貫穿在“愛”之中

在孩子上小學之前,大部分父母都是用欣喜、讚揚的角度關注著孩子。然而,孩子逐漸長大了,尤其是進入小學後,父母語言中讚賞的含量越來越少,焦躁、急躁和浮躁的成分越來越多,一時間,歎氣、埋怨、甚至打罵成了家庭教育的“主旋律”。其實,賞識教育不是一時的衝動,它應該伴隨著孩子成長的全過程。愛是人類最基本的情感,在教育中,愛更是教育的靈魂和生命。對孩子進行愛的教育,是教育的關鍵,也是教育的基本要求。愛需要教育,教育也需要愛。愛的教育既是孩子普遍的一種心理需要,也是成人做好教育工作的關鍵,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說,愛的教育也是雙方的。要與孩子交上朋友,愛也是其成功的關鍵所在。

盧梭在教育名著《愛彌兒》一書中提出,愛是人類最基本、最自然的情感,也是進行教育的基礎。隻有進行以愛為基礎的教育,培養情感,才會使孩子在充滿愛的氛圍中形成良好的情感,形成自尊和自信,學會愛自己,愛他人,愛人類社會。如果與孩子能真正交上朋友,以心交心,那麼家庭中就會充滿愛,教育也就更容易成功。因為在家庭教育中,父母是教育的主導力量,孩子是接受教育的能動體。如果家長沒有取得孩子的信任與愛,那麼即使教育目標對頭,方法正確,教育也無法達到期望的效果,因為孩子可以拒絕接受你的教育,教育的困難與失敗往往就在這裏,但教育成功的秘訣也常常是在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