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沒有教不好的孩子,就看你會不會使用“賞識教育”這把開啟孩子心靈的金鑰匙。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請記住成功的歡樂是一種巨大的精神力量,它可以促進兒童好好學習的願望。”“你能行”“你真棒”,在家長的鼓勵下,許許多多的孩子在快樂中改變,在快樂中成長。賞識性語言與動作帶給孩子們的是一種快樂的動力、一種向上的自信,其奧妙就在於它卸掉了壓在他們心上自卑的巨石,於是孩子的潛能就像火山一樣爆發了。不少孩子有這樣的體驗,因為在某次考試中考出了好成績,從此就愛上了該門課程;反之屢遭失敗,就可能引起孩子對該門課程的憎惡。可見,成功意識對青少年的成長是多麼重要。
(3)承認差異,允許失敗
現實生活中抱怨多於賞識的事實比比皆是。從某種角度說,中國現行的教育製度以及過去的科舉製度,都具有淘汰性,每年僅有50%的同齡人考上大學,卻有92.8%家長希望孩子讀大學,19.3%的家長還希望孩子讀碩士,教育幾乎成了以升學考試為中心的應試教育。要知道,如果家長不承認孩子之間的差異性,不允許孩子失敗犯錯誤,結果使孩子害怕失敗,害怕犯錯誤,擴大差異。
賞識教育,就是對孩子“豎起大拇指”的教育。實行賞識教育,要解決以下三個問題:
(1)觀念
為什麼不豎起大拇指?豎起大拇指,就是賞識教育的重要形式。賞識教育,就是指在教育過程中,對孩子的進步與成功予以重視和讚揚的教育。每個孩子身上都有許多與生俱來的特質,比如相貌、氣力、智商等,這時候,家長的角色應該是一台獨具慧眼的“挖掘機”,時時刻刻挖掘出潛藏在孩子身上的閃光點。然而,我們的家長卻會經常在不經意間對孩子這樣說:“這麼簡單的題目都要做錯,怎麼去考重點學校?”“就依你現在的考試成績和行為表現,將來多半是沒有出息,遲早會被社會淘汰的。”也許,家長這樣做的目的是想通過揭孩子的痛處,來喚醒孩子那顆上進的心,以此讓孩子振作起來。這種心情可以理解,但這樣做卻嚴重傷害了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效果恰恰適得其反。
(2)時機
什麼時候豎起大拇指?豎起大拇指的時機,存在於實施“賞識教育”的過程中,有的家長喜歡對孩子說:“你比某某好”“某某不如你”。采取這種與別人比較的表揚方法,容易使孩子形成自以為是、自滿、瞧不起別人等心理,這對孩子的成長是很不利的。也有的家長在孩子每做好一件事情後,都要“真乖”“真棒”“真聰明”地讚揚個不停,其實這種無節製的廉價表揚,也會使孩子滋生虛榮、自負、驕傲心理。當然,孩子的成長離不開父母的鼓勵,離不開老師的表揚。誇獎是一種激勵,激勵比批評的效果要好得多,但也不能走向極端。由於不適當的表揚留下的後遺症,比如備受家長、老師賞識的孩子,往往經不起批評,心理承受能力差。這是為什麼?實際上就是家長、教師濫用表揚給“寵”的。
所謂“賞識教育”,就是注重孩子的優點和長處,小題大做、無限放大,讓孩子在“我是好孩子”的心態中覺醒,在“我能夠成功”的信心中成長。無疑,賞識教育是一種成功的教育理念,它不僅讓孩子感到對自己充滿信心,也會增強親子之間的感情,讓世界充滿愛。(3)方法
怎樣豎起大拇指?在教育中,優等生和後進生往往是家長和教師最敏感的話題,說到優等生,無人不識,無人不曉,然而對後進生往往缺乏深入的了解,並且多以輕視的目光對待或者忽略其存在,後進生受到的傷害可能最多,有來自教師的、同學的、家長的,有時是來自自己的(有時他們連自己也瞧不起自己),因此,他們更需要受到公平的對待,也希望自己受到重視與讚揚,找回自我價值,這也正是賞識教育的價值目標所在。教育家卡耐基說:“使一個人發揮最大能力的方法是讚賞與鼓勵。”對於所謂的“差生”更是這樣,他們更需要建立成功感與成就感。心理學認為:“成功使人愉悅,充滿信心。”後進生尤其需要體驗成功,這是因為他們所體驗到的失敗多於成功。從這個意義上講,他們所需要的“成功感”比其他孩子更為強烈。多給後進生取得成功的機會,充分展示其優勢,讓他們獲得成功的愉悅,這比苦口婆心地給他們講道理的效果要明顯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