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營銷與世界倫理(1 / 1)

營銷與世界倫理

編者的話

作者:孫全勝

美國科羅拉多州立大學生物進化學家安迪·馬丁(Andy Martin)研究發現,兩個相距甚遠的水潭,生長其中的阿氏鱂,看上去一模一樣,但是基因差異之大,足以認定是兩個不同的物種。而把阿什梅多斯鱂魚,放養到模擬的魔鱂生存環境中,過了一段時間,它們看上去和魔鱂完全一樣。也就是說,兩個物種,由於生存環境的改變,竟然在人的視覺中成為一個物種。

而最新的基因研究成果表明,非洲象其實是兩個物種,一個來自森林,一個來自草原,雖說二者從外觀上難以區分,但基因差異之大如同獅子和老虎。

《魔鱂與物種大戰》(《南方都市報·地球周刊》2013年1月20日出版)的作者Hillary Rosner說,在達爾文之前的時代,“如果兩個動物不能在一起產生具有生育能力的後代,就意味著它們是兩個物種”,而現在“情況逐漸變得複雜”,因為物種越來越難以被清晰地定義。

眾所周知,歐洲文化的源頭是“兩希”—古希臘、羅馬文明,以及希伯萊文《聖經》。融合到現在,人們已經不好區分歐洲文化的基因哪些是外來的,哪些是原本就有的,因為歐洲文化形成了一個新“物種”文化。

從這樣的角度講,北京大學與德國圖賓根大學成立世界倫理中心,視野開闊而有前瞻性。新儒家代表人物、北京大學高等人文研究院院長杜維明認為,全球化需要與之相適應的世界範圍的倫理秩序,而“世界倫理既不是統領式的,也不是彌合式的,而是協同式的……讓各種力量互相協作”。他經常強調的一句話是:“不是文明的對話而已,而是要發展成一種對話的文明。”

而猶太教、基督教、伊斯蘭教、佛教,包括中國儒釋道“對話的文明”,就是一種新的文明形態,有了新的、異質的基因,呈現出更加健康的麵貌。

杜維明先生認為,個人、家庭、社群、民族、國家所麵對的各種問題,反映的是人類的困境,根源是“利潤”驅動,隻考慮市場規則,卻忽視了倫理的介入。

安迪·馬丁說,“基因熔毀”,也就是變異基因、毀滅性基因出現的速度太快,導致某個物種滅絕。

杜維明先生樂觀地認為,新的文化是開放的、多元的,具有自我反思和自我批判能力,“規避狹隘的地方主義,也超越抽象的、單一的普世主義”,注入了中國文明的精神智慧及文化元素。

可見,物種可以因“基因熔毀”而滅絕,人類文明不會,不同的文明基因融彙隻會讓人類文明更有生命力,傳承得更久遠。

杜維明先生希望,在“對話的文明”中,“儒家思想不再隻是書齋中的命題,它所蘊含的智慧是沒有國界疆域的,一定能為世界當前的發展提供智慧”。

為此,杜維明先生基於儒家文化,把“個人”作為人與自我、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人與天道關係網絡的中心點,同時也是關係網絡本身。而要平衡人之主體性與社會性的關係,途徑之一就是儒家的修身哲學。

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美國華爾街金融欺詐花樣超出所有政治家、經濟學家的想象。而各個國家的企業欺詐醜聞也是層出不窮,中國企業同樣難以置身局外。

學術界開始行動了,中國企業是不是也要考慮一下,如何以自己的營銷實踐,為世界商業倫理貢獻中國企業案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