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6章 和孩子一起分享喜怒哀樂(2 / 2)

很快,女兒上小學六年級了。記得一個周末的下午,蘇慧穎正在單位加班。女兒突然從姥姥家打來電話:“媽,你今天下班回姥姥家好嗎?有好事!你早點回來!”

“哎!”蘇慧穎答應得特痛快,手裏加快速度幹活。

一個小時過去了,“媽,你怎麼還不回來呀?”女兒又打電話來催了。

蘇慧穎抬頭一看表,快7點了。“好!我很快就回去。有什麼好事呀?可不可以先透露透露啊?”“我不告訴你!等你回來就知道了!”嘿,女兒居然還賣關子。

時間飛逝,又一個電話打來,活還沒有幹完……

等蘇慧穎回到家,天早就黑了,女兒已經睡了。“你這女兒真沒白疼,”母親說著,把蘇慧穎領進廚房,“你看看,這是你寶貝女兒親自下廚炒的黃瓜蝦仁。她一直等著你回來,想和你一塊吃,可你老不回來!你看,都給你留出來了,全是大蝦仁。小的她自己吃了!”

看著女兒的傑作:一小碗蝦仁!每個蝦仁的脖子上套了一片黃瓜!整道菜竟然五彩繽紛:白色、粉色、綠色,真美!想象得出,女兒在製作這道菜時是多麼用心!她是想和媽媽共同分享這藝術的傑作。

12歲的女兒,以一顆與人分享快樂的愛心,親手製作了這份禮物,並以“家傳”的分享方式,留下了她一份小小的心意。蘇慧穎充分感受到了,一個幼小的心靈,誠摯地樂於把自己創造的快樂,無償地奉獻給別人。

品嚐著女兒炒的菜,又甜又鹹。甜的是蝦,鹹的是蘇慧穎感動的淚水——

這就是分享的幸福。就這樣,“分享”成為了凝聚蘇慧穎家人的力量。

這個案例說明:“分”的人是幸福的,因為他實現了自己存在的價值;“享”的人是快樂的,因為他感受到了真愛和友誼。

所以,父母要和孩子一起分享喜怒哀樂,讓孩子在分享的快樂中健康茁壯地成長。

許多父母都想和孩子一起分享喜怒哀樂,但在具體的實踐裏卻往往做不到,不知道該如何做。那麼,你不妨按照下麵的方法來做做看。

(1)增加和孩子在一起的時間

父母要盡可能多地增加和孩子的相處。父母之愛是其他任何一種形式的關愛都無法取代的,甚至最慈祥的祖父祖母和最稱職的老師也不行。

(2)多和孩子進行情感交流

經常的交談與愛撫是親子間情感交流的重要渠道。你除了詢問孩子“吃飽了嗎”“還想要什麼”之外,還要學會用“今天你感覺怎麼樣”“你是怎麼想的”“你高興嗎”等問句提問,讓孩子表達出對一日不見父母的思念之情,並且學會認真聆聽孩子內心真實的感受。甚至,在你真的不得不忙於其他事務時,也別忘了給孩子一個歉意的撫摸。

(3)蹲下來傾聽孩子的心聲

例如:在孩子不願意去學校時,不要因為上班時間的臨近而粗暴地把孩子交給老師,任孩子大聲啼哭。那會加重孩子的被拋棄感和分離焦慮。當孩子不願隨老師離去時,你不妨蹲下身子,仔細聽聽孩子敘述他內心的不安,因為這時孩子更需要的就是父母的傾聽、安慰和撫摸。

(4)讓孩子投入夥伴當中

父母要建議和鼓勵孩子與夥伴一起遊戲。這是讓孩子感受同夥之愛的好機會。另外,和夥伴的友好交往可以幫助孩子克服和父母、親人暫時分別的焦慮和孤獨感,學習分享愛。

孩子的內心世界豐富而敏感,沒有任何理由足以讓孩子去獨自承受孤獨。你不能一味的責備孩子們表現出的叛逆、孤僻,因為此時的他們其實在渴望更多的愛,更多的關懷——尤其是源自於父母不可替代的愛。

總之,父母和孩子一起分享生活中的喜怒哀樂,不但有利於家庭之間的協調和睦,更有利於培養孩子健全的人格。

因此,父母一定要記住,和孩子一起分享喜怒哀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