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6章 和孩子一起分享喜怒哀樂(1 / 2)

日本作家森村誠一說過:“幸福越是與人分享,它的價值便越會增加。”所以說,“分”的人是幸福的,因為他實現了自己存在的價值;“享”的人是快樂的,因為他感受到了真愛和友誼。

分享是快樂的大門,學會分享,你就進入了快樂的城堡。

獨享是痛苦的大門,隻去獨享,你就走進了痛苦的泥潭。

分享的回報在很多時候都是生活的驚喜,分享的習慣除了擁有朋友,擁有關懷,還擁有不一樣的體驗和經曆。分享的時候讓我們感受到的更多的是一份純粹的快樂和一種回歸的質樸與真誠,與這個浮躁的社會相比,分享的過程讓人彼此心裏充滿陽光。

我們每個人都有這樣的心理體會,當自己有何喜怒哀樂時,總想和人一起分享。我們成年人,有和人分享的心理需要,同樣,孩子也需要有人與他分享生活中的喜怒哀樂。因此,父母要注意和孩子一起分享喜怒哀樂。

和孩子一起分享喜怒哀樂,有利於協調父母與子女之間的關係,讓孩子感到父母在關心、愛護他們,從而取得孩子的信任。在家庭教育中,父母的信任可使子女感到他們與父母處於平等的地位,從而對父母更加尊重、敬愛和親近,並樂於向父母傾吐心聲。這不僅增進了父母對子女的了解,而且能使父母對子女的教育更能有的放矢。

反之,若父母對孩子持不信任或不夠信任的態度,就無法了解孩子的願望和要求,這樣,他們對父母的信賴也勢必減弱,家庭教育的效果也勢必會大打折扣。

和孩子一起分享喜怒哀樂,有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當孩子處於孤獨、痛苦時,父母若能及時發現,與孩子一起分擔他的煩惱、痛苦,對孩子加以引導幫助,則可以使孩子更快地從痛苦中走出來,讓孩子快樂健康地生活。

和孩子一起分享喜怒哀樂,有利於給孩子一個快樂健康的家庭環境。父母與孩子一起分享喜怒哀樂不但可以增加相互的理解與信任,而且可以教會孩子為人處世,促進孩子身心的良好發展。

在這個分享交流的平台上,父母常常扮演著三種角色,一是傾聽者:傾聽以獲得更多信息,傾聽成為孩子的親密朋友。二是指導者:隨時隨地調整、引導、提醒,對孩子施與正麵影響。三是幫助者:幫助孩子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順利成長。這三種角色並不一定同時進行。有時隻需扮演一種角色,父母隻需仔細傾聽孩子的談話就可以了。

能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分享孩子的點點滴滴,並能夠或多或少參與進去,無論喜樂煩惱,對於父母來說都是一種幸福。

蘇慧穎的女兒文文發現姥姥每次炒出香噴噴的菜後,總要先用小盤盛出來一些。

“姥姥,為什麼要單獨盛出來一盤呢?”她好奇地問。

“留給你媽媽呀,她還沒有下班呢!”姥姥說著,同時把飯鍋蓋嚴,“文文,你盛過飯後要記得把蓋蓋緊,不然等你媽回來飯就涼了。”女兒仔細一看,發現留下的菜又多又好。

有一次,她神神秘秘地跑來告訴蘇慧穎:“媽,我告訴你一個秘密吧!在姥姥家,誰晚回家吃飯誰合適!”

“分享”,對於幼小的她原本是一種“新發現”,到了後來,習慣變成了自然。

女兒上小學一年級時的一件小事蘇慧穎至今難忘:“六一”聯歡會上,老師發給每位孩子一份節日禮物:兩塊巧克力。

拿到巧克力,女兒就飛快地跑來找蘇慧穎:“媽媽,給,禮物,分你一半!”說完,把一塊巧克力塞在蘇慧穎手中。

“好!謝謝你!”當著她的麵,蘇慧穎立刻把巧克力放進嘴裏,“好吃,好吃,真好吃!”

女兒樂著跑回座位上。

蘇慧穎身邊的一位媽媽羨慕地說:“看你多幸福啊!你瞧見前麵那個小胖子了吧,就是我女兒。你看他一個人吃得多香啊,居然瞅都不瞅我一眼。”聽了這話,蘇慧穎覺得女兒懂事了,懂得了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