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中藥補劑可引起孩子性早熟,因此應慎用補藥,如需進補,應在醫生指導下使用。
(4)外用藥
孩子皮膚黏膜吸收能力強,外用藥過量會出現毒副作用,如鼻炎淨、硼酸軟膏、酒精、紅汞、氫化可的鬆軟膏、高錳酸鉀等,過多使用均可出現不良反應。
308.小兒用藥常識
孩子生病了要服藥,像天經地義的事,但有的疾病並不一定要藥物來治療。那麼,什麼樣的病才需吃藥呢?這也很難一概而論,最好是由醫師決定,父母不要自作主張。如果孩子生病必須服藥,父母除了要注意喂藥或讓孩子自己服藥外,還應掌握用藥的一般常識。
不要隨意給孩子吃成藥。因為成藥的成分及主治效果是一成不變的,無法對症下藥。例如:一般治感冒的成藥多半同時含有止咳和退燒的成分,如果孩子隻有咳嗽現象,服用了成藥之後,就吃進了原來不需要的退燒成分,不但不能針對症狀治療,還可能影響孩子的健康。
不能擅自增加或減少服藥劑量。因為劑量是依每個人的體重、年齡、性別、給藥方法、排泄率及藥物的作用等條件而配方的,不可隨便更改,以免失去應有的藥效,甚至導致嚴重後果。
要照處方的指示正確服藥。例如藥水、糖漿用前要搖勻;藥物宜避光並放在陰涼處;夏天時,藥水易變質,不宜存放太久等。
服藥時間要正確。按照醫師指定的時間睡前、飯後、兩餐間服用或頓服(平常可以不吃,有必要時才服用的,如退燒藥)。
藥物有標記脫落、變色、溶液產生沉澱或混有雜物等情形時,不應再使用。
藥物應放在高處,避免孩子誤食而引起中毒。
喂藥時不可過於強迫,以避免嗆入氣管,引起吸入性肺炎或梗塞。
喂藥方式:目前兒科的藥粉、藥水都已盡量製成孩子能接受的口味。
但無論口味多好的藥,反抗心較強的孩子也會抗拒,當然有些藥的味道確實是不太好。
對於較大的兒童,最好能夠和孩子溝通,或鼓勵他自願吃藥。對於一些始終排斥吃藥的孩子,不妨將藥加到飲料內,讓其不知不覺地喝下去。
對於更小的嬰幼兒,家長可把藥水或藥粉放在空奶瓶內,加點水讓孩子吸吮。有些藥可加在牛奶內讓孩子喝下,有些藥則不適合加在牛奶內。另外,有的孩子會因此連牛奶也一起拒吃。喂藥器可有效地幫助家長給孩子服藥。
總之,喂藥的方法很多,但每個孩子吃藥的態度也不一樣,選一種孩子最能接受的喂藥方式將藥吃下去,才是最重要的。每位醫師在孩子給藥的問題上所負的責任是很大的,有沒有必要給藥,醫師的態度應該非常慎重。父母千萬不要因此而懷疑醫師的判斷,也不要堅持讓孩子用藥,或任意購買成藥給孩子服用。
309.謹防藥物不良反應
要嚴格掌握用藥指征,正確選擇和使用藥物,盡量不用和少用藥物。一種藥能解決問題就不用兩種藥,協同作用雖然能提高療效,但毒副作用也會增強,還要注意藥物的配伍禁忌。
要按醫囑用藥,不可濫用、亂用,不可自行增減藥量及次數或停藥。
用藥時不僅要考慮到藥物的效能和安全性,還必須考慮到孩子的具體情況,如年齡、個體差異和身體狀況等。
患有慢性病的孩子,家長要記住哪些藥不宜服用,如潰瘍病患兒不應服用阿司匹林,否則會誘發潰瘍出血。
凡有藥物過敏史者,家長就醫時應向醫生講明,避免使用這類藥物。如用某些藥物後出現與本病無關的征象,如皮疹、發熱、哮喘等,應懷疑是否過敏,立即找醫生診治。
要根據病情選擇用藥途徑,病情輕者盡量口服,不但方便,而且安全。
患有肝、腎疾病時,用藥要格外小心,盡量避免應用能加重肝腎功能損害的藥物。
長時間應用某種易發生毒副反應的藥物,如洋地黃、氨茶堿等,應監測藥物濃度,隨時調整劑量以提高療效,避免不良反應。
310.小兒鎮咳藥使用原則
應當明確診斷,確定引起咳嗽的病因,並積極采取相應的治療措施。
首先控製感染,口服抗感染藥物,消除炎症;或對抗過敏原,配合對症治療,才能使止咳祛痰藥收到良好的效果。
有些家長一發現寶寶稍有咳喘,就盲目應用氨茶堿類平喘藥,以期達到迅速平喘的目的,豈不知這種做法非常危險。因該類藥物對中樞神經係統有高度興奮作用,用藥後很容易引起患兒興奮過度、心動過速,並且氨茶堿的中毒量與治療量極為接近,用量稍有不慎就會造成中毒。嬰幼兒應用氨茶堿類平喘藥時應在醫生指導下進行。對一般咳嗽的治療應以祛痰為主,不宜單純使用鎮咳藥。當頻繁劇咳,或者頻繁發作的刺激性幹咳,影響患兒休息和睡眠時,才能短時間地使用鎮咳藥。對咳嗽伴有多痰者,應與祛痰劑(如氯化銨、溴己新、乙酰半胱氨酸等)合用,以利於痰液排出和加強鎮咳效果。
對痰液特別多的濕性咳嗽,如肺膿瘍等,應該謹慎給藥,以免痰液排出受阻而滯留呼吸道內或加重感染。
對持續1周以上的咳嗽,並伴有發熱、皮疹、哮喘,應及時去醫院明確診斷或谘詢醫生。
除用藥外還應注意休息,注意保暖,忌被動吸煙,忌食刺激性食物。
對睡眠不佳或情緒煩躁者可應用安定劑或鎮靜助眠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