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利福平應空腹時服用。
(10)平喘藥應喘息發作時服用。
(11)特殊藥應遵醫囑按時服用。
304.成人藥能給小兒吃嗎
成人吃的藥小兒不一定能吃,即使是常用藥也是如此。如成人用的止咳藥咳必清、止咳糖漿,內含麻黃素、鴉片等成分,不能隨便給嬰幼兒服用。1%的呋麻液或麻黃素也不能隨便給孩子用,不得已用時要對半稀釋。
凡是說明書上注明小兒不宜使用的,就一定不要給小兒用。有些成人用的藥,雖然小兒也能用,如抗生素、維生素、助消化藥等,但用藥前要了解每片藥的含量及小兒用藥量,精確推算後,才能給孩子服用。
305.小兒用藥途徑
用藥治療疾病采取的途徑多種多樣,用藥方法及給藥途徑是否正確,對藥物作用影響很大。
(1)口服給藥
口服藥物經口服、胃腸道吸收而在體內發揮治療作用,其優點是簡便、安全、經濟、無痛苦,患兒較易接受,家庭中也便於實施。
口服給藥的缺點是作用緩慢,吸收量不規則。
(2)直腸給藥
如肛門栓劑、保留灌腸等,對胃腸無刺激,比口服作用快。
(3)注射給藥
注射給藥是一種較常用的給藥途徑,用藥量準確,作用快,排泄也快。
缺點是操作技術較強,要求嚴格無菌,家庭使用不方便。注射給藥包括皮內注射、皮下注射、肌肉注射、靜脈注射及靜脈輸液等。
(4)局部給藥
直接將藥物用於患處,使局部保持較高的藥物濃度,產生對局部的治療作用,包括塗擦、噴霧、含漱、濕敷、滴入、吸入等方法。
有家長認為打針比吃藥效果好,不管得什麼病和病情輕重,都要求注射治療;也有家長覺得打針比吃藥省事,而要求注射治療。其實有些病口服給藥比注射給藥效果會更好,如腸炎和痢疾等消化道疾病。
小兒肌肉欠發達,臀部較小,血管細小,注射操作有一定難度,小兒又不易合作,因此注射時稍有不慎,就會造成局部感染和損傷。
306.小兒用藥特點
嬰幼兒用藥並不是單純地將成人劑量減少,而是在許多方麵有其特殊性。
(1)嬰幼兒用藥應兼顧自身特點
嬰幼兒正處於快速生長發育階段,身高體重不斷增長,生理功能日趨成熟,給嬰幼兒用藥時應充分兼顧這些特點。
新生兒期:此期器官發育不成熟,尤其是肝的解毒和腎髒的排泄功能比兒童和成人低,用藥應嚴格按體重計算。
嬰幼兒期:這一時期寶寶生長發育迅速,要密切注意有些藥物可通過不同的機理影響孩子的發育。要避免讓寶寶服用四環素類藥物、類固醇或某些含激素的製劑等,還應警惕某些中樞抑製藥物對寶寶智力的損害。
嬰幼兒不會說話或表達不明確,所以對藥物毒副作用的觀察比較困難,如鏈黴素和慶大黴素等,成人可能先出現耳鳴、眩暈等症狀,及時停藥後可避免耳聾發生,而對於嬰幼兒卻難於及時發現,即使發生了耳聾也難以察覺。
因此,嬰幼兒用藥一定要慎重,嚴密觀察,及早發現副作用。
(2)嬰幼兒用藥應及時準確
小兒患病後常常起病急、進展快,如果不及時進行治療,病情容易迅速發展。因此,應及時準確地用藥治療。
(3)嬰幼兒用藥應按時服用
小兒新陳代謝旺盛,血液循環快,藥物排泄也快,因此應按時讓寶寶服藥,以保證藥物在寶寶體內的有效濃度。
(4)嬰幼兒用藥應嚴格按照要求
小兒患病機會比成人多,用藥也多,經常用藥不僅增加了發生毒副作用的機會,還會使某些敏感細菌被殺死,而抗藥細菌卻大量繁殖,導致抗藥細菌的嚴重感染,給治療帶來困難。
因此,對小兒用藥更應講究適應證,當用則用,可不用時不能亂用,應嚴格遵守用藥時間及療程。
307.小兒用藥注意事項
孩子處於生長發育時期,生理機能尚未成熟,肝腎功能尚不完善,解毒功能較成年人弱,用藥不當易出現毒性反應。
寶寶用藥的注意事項
(1)抗生素的使用
常用抗生素或多或少均有一定的副作用,濫用抗生素會延誤診斷和治療,容易繼發二次感染。
四環素影響兒童牙質和骨發育,鏈黴素、卡那黴素等可致耳聾,喹諾酮類影響骨發育,氯黴素可抑製骨髓造血機能,新黴素可引起高膽紅素血症和耳聾,兒童均不宜使用。
(2)退熱藥的使用
小兒發熱的原因很複雜,在沒有明確診斷前,使用退熱藥往往會掩蓋病情,從而延誤診治。
尤其是嬰幼兒,如果不適當地使用退熱藥,會引起出汗增多、體溫突然下降,從而導致虛脫。
新生兒服用兒童退熱片、APC片容易引起新生兒青紫症、貧血以及臍帶出血、吐血、便血等嚴重不良反應。
(3)不宜濫用維生素和其他補劑
盲目服用維生素,不僅會影響孩子的生長發育,還可能發生副作用或毒性反應。
如過多服用維生素AD膠丸,會出現毛發幹枯、眼球突出、煩躁不安及發熱等副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