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十月胎教(3 / 3)

在動作發育的同時,也促進了大腦的發育,從而會使孩子更聰明。

50.訓練寶寶的記憶

很多年輕的母親們都有過這樣的體會,當剛出生的寶寶哭鬧不止時,如果將寶寶的耳朵貼近母親的胸口,母親心髒跳動的聲音傳到寶寶耳朵裏,寶寶就會立即停止哭鬧,安靜地入睡。這是因為胎兒對母親心跳聲有了記憶,一旦又聽到了熟悉的心髒跳動聲音時,馬上又產生一種安全感,立刻停止哭鬧,安靜入睡。

研究表明,胎兒對外界有意識的激勵行為的感知體驗,將長期保留在記憶中直到出生後,而且對嬰兒的智力、能力、個性等均有很大影響。由於胎兒在子宮內通過胎盤接受母體供給的營養和母體神經反射傳遞的信息,使胎兒腦細胞在分化、成熟過程中不斷接受母體神經信息的調節與訓練。因此,妊娠期母體“七情”的調節與子女記憶的形成、才幹的發展有很大的關係。

51.寶寶孕九月發育狀況

孕九月,胎兒身長為47~48厘米,體重2400~2700克。可見完整的皮下脂肪,身體圓滾滾的。臉、胸、腹、手、足等處的胎毛逐漸稀疏,皮膚呈粉紅色,皺紋消失,指甲也長至指尖處。男嬰的睾丸下降至陰囊中,女嬰的大陰唇開始發育,內髒功能完全,肺部機能調整完成,可適應子宮外的生活。

52.妊娠期心理狀態

孕婦在妊娠期間的心理狀態,對胎兒的身心發育具有很大影響。如果孕婦在妊娠期間受到不良心理的困擾,往往會造成妊娠和分娩合並症,嚴重者會造成高危妊娠。

有嚴重焦慮心理的孕婦經常伴有惡性妊娠嘔吐,還會導致早產、流產、產程延長或難產。專家們發現,在妊娠期間,孕婦如果存在過度緊張心理或焦慮心理,胎兒出生後往往表現為多動,容易激動,好哭鬧,長大以後還會表現為情緒不穩定、易焦躁、易被激怒等。

準媽媽良好的情緒是胎兒健康發育的前提,為此,準媽媽要積極調理好自己的情緒,使自己的精神處於最佳狀態。對多動症兒童研究調查後發現,這些兒童在胎兒期,其母親大多都曾經有過較大的情緒波動和心理困擾過程。

有報道,一位婦女在懷孕期間,遭受丈夫車禍身亡的打擊,以致精神完全崩潰,陷入無盡的痛苦和焦慮之中。

妊娠晚期她患了嚴重的高血壓,生產時又難產,她闖過了一關又一關,總算母子平安,可是她的孩子卻患有多動症,智商較低。這正是因為她在孕期過度悲傷焦慮造成的。

53.胎兒期的記憶

一位著名的催眠醫學專家在治療患者的過程中,發現了胎兒期的潛在記憶對人的一生將會產生巨大的影響。

有位患者在遭受劇烈不安時,全身常出現暫時性發熱感覺。為查明原因,催眠醫學專家將患者引入睡眠狀態,於是這位患者回想起胎兒7個月以前的情況時,語調平緩,神情自若。

當開始講述其後的情況時,突然嘴角僵硬,渾身顫抖,身體發高燒,露出驚懼的神色。顯而易見,這位患者回憶起了導致他出現這一症狀的胎兒時期的體驗。然而,其原因何在呢?

醫生走訪了這位患者的母親。據患者的母親說,當她妊娠7個月後曾洗過熱水浴,試圖墮胎。

在出生前數月內,胎兒的行為漸趨複雜、成熟。這是因為迅速增多的記憶儲存促進了自我的形成,並開始引導胎兒行為的發展。

在某一個階段內,人的對立情緒皆起源於記憶,不管這一記憶是有意識的,還是無意識的。譬如說,在這名患者的記憶中並未儲存不安的發生源,但從其發生源中產生的恐怖卻並未因此而銷聲匿跡。因為20年來,胎兒期的深刻記憶一直潛在地支配著患者的行為。

每個人都有自己所忘卻的記憶,而且胎兒期的記憶,也會對人的一生產生巨大的影響。準媽媽要用自己的愛心帶給寶寶美好的初始記憶。

54.母親的情感可以向寶寶傳遞

母親與胎兒之間,不但有血脈相連的關係,而且具有心靈情感相通的關係。母親的情感,諸如憐愛胎兒、喜歡胎兒,以及恐懼、不安等信息,也將通過有關途徑傳遞給胎兒,進而對胎兒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

比如說,當母親心情愉快舒暢地在綠樹成蔭的小路上散步時,這種信息便很快地傳遞給胎兒,使胎兒體驗到母親恬靜的心情,從而隨之安靜下來。

而當母親憤怒時,胎兒則迅速捕捉到來自母親的情感信息,變得躁動不安。據報道,一些毫無醫學原因的自然流產正是由於母親的極度恐懼不安造成的。

據國外醫學報道,有一個出生不久的嬰兒始終拒絕吃母奶,卻迫不及待地大口吸吮牛奶或其他乳母的乳汁。

這種有悖於常情的舉動,不禁使人愕然。

經過調查分析,發現這位母親在懷孕時不想要這個孩子,隻是由於其他原因才勉強生了下來。可見,這個嬰兒在胎兒時期已感覺到母親不希望生下自己的想法,因而在出生後仍對母親“存在戒心”。

充分的事實證明,凡是生活幸福美滿的母親所生的孩子大都聰明伶俐,性格外向;而生活不幸福的母親所生的孩子易出現反應遲鈍、自卑怯懦等心理缺陷。

55.寶寶需要愛的滋潤

嬰兒對於愛的感受力是非常敏銳的,準媽媽千萬不要以為腹中的小生命懵懂無知,如果母親或其他親人不喜歡這個嬰兒,嬰兒生下不久就會感覺出家人的失望和自己的不受歡迎。

隻靠充分的營養和完善的護理是遠遠不夠的。沒有愛的滋潤,孩子的生長發育會顯得遲滯而緩慢。

腹中的寶寶同樣需要母愛,就如同植物需要陽光一樣,被母親的愛保護著的孩子是幸福而安定的。缺乏愛滋潤的孩子,在他們幼小的心靈裏將充滿著疑懼不安和焦慮。

56.從孕期開始培養寶寶良好的習慣

一個人的習慣是什麼時候養成的呢?有人說是兒童時期養成的,也有的人說是出生後開始逐漸養成的。其實孩子的生活習慣在母親腹內就受到母親本身習慣影響,而潛移默化地繼承下來。

實驗結果證明,新生兒的睡眠類型是由母親懷孕後幾個月內的睡眠類型所決定的。一般將孕婦的睡眠類型分為早起型和晚睡型兩種,通過對孕婦進行追蹤調查,結果發現,早起型的母親所生的孩子天生就有同媽媽一樣的早起習慣,而晚睡型母親所生的孩子也同其媽媽一樣喜歡晚睡。

寶寶在出生前的幾個月內,就可能和母親在某些方麵就有著共同的節律了。母親的習慣將直接影響到胎兒的習慣。如果有些母親本身生活無規律、習慣不良,那麼從您懷孕起,就要養成一個良好的習慣,這樣才能培養出具有良好習慣的孩子。

57.寶寶孕十月發育狀況

孕十月,胎兒身長50~51厘米,體重2900~3400克。皮下脂肪繼續增厚,體形圓潤。皮膚沒有皺紋,呈淡紅色。

骨骼結實,頭蓋骨變硬,指甲越過指尖繼續生長,頭發長2~3厘米,內髒、肌肉、神經非常發達,已具備生活在母體外的條件。胎兒身長約為頭的4倍,正常情況下頭部嵌於母體骨盆之內,活動比較受限。

58.孕十月胎教方案

孕十月,在各種胎教活動正常進行的同時,孕婦應適當了解一些分娩知識,消除害怕心理,保持企盼,愉快的心態。要養精蓄銳,避免勞累,為分娩做準備。

59.剖宮產孩子的訓練

越來越多的媽媽選擇剖宮產來生孩子。心理學家研究發現,剖宮產的孩子由於沒有經過產道的擠壓,容易產生情緒敏感、注意力不集中、手腳笨拙等問題。

剖宮產出生的孩子需加強的訓練:

(1)大腦平衡功能的訓練

出生後前3個月,要適當地搖抱孩子,或讓孩子躺在搖籃裏,訓練他們的前庭平衡能力。

7~8個月時,可以多讓寶寶爬行,不要過早地使用學步車。學會走路以後可以訓練走獨木橋、蕩秋千等。

(2)本體感的訓練

剖宮產出生的孩子對自己的身體感覺不良,身體協調性差,動作磨蹭,寫作業拖拉,有的孩子還會出現語言表達障礙和尿床等問題,可以訓練他們翻跟頭、拍球、跳繩、遊泳、打羽毛球等活動。

(3)觸覺訓練

2~3歲的孩子若經常吃手,則不用限製他,如果孩子再大一些還有咬指甲、咬筆頭、愛玩生殖器等習慣,則是孩子觸覺敏感的反映。有些剖宮產的孩子還容易發脾氣、膽小、緊張、愛哭、偏食、愛惹人等。可以讓孩子玩水、土、沙子,遊泳、赤腳走路及洗澡後用粗糙的毛巾擦身體等,和小朋友一起玩需要身體接觸的遊戲。

60.寶寶降生前的準備

(1)寶寶的寢具

寶寶的寢具包括褥子、床墊、床單、毛巾被、被子、被罩、毛毯、枕頭、枕頭套等。最好為寶寶準備多套寢具,以備尿床後及時換洗。

寶寶的床墊不宜太軟。寶寶的被褥一定要柔軟蓬鬆,透氣性好。被褥也不宜過厚或過於蓬鬆,以免寶寶的身體陷入其中,引起躺臥不適。

寶寶的毛巾被最好選擇棉料製品,盛夏時可用大浴巾來代替。毛毯的毛質有可能刺激寶寶的皮膚,不宜貼身蓋,可以蓋在外麵。

如果食具含有有害化學成分,也會對寶寶健康產生不良的影響。所以要選擇食品級矽膠製成的安全奶嘴,要確保寶寶食具的材質和印刷油墨絕對不含任何有害成分。(2)寶寶的衣物

寶寶的衣服保暖性要好,寬鬆透氣,易於穿戴,對寶寶皮膚沒有刺激,不傷害寶寶嬌嫩的肌膚。寶寶的衣服質地要柔軟,吸水性強,方便清洗,顏色要淺淡,最好選用純棉製品。

寶寶的衣物包括內衣、內褲、秋衣、秋褲、棉襖、棉褲、棉鬥篷、連衣褲、背帶褲、襪子、鞋子、帽子、手套、圍嘴、圍巾等。要多準備幾套寶寶的衣物,以便隨時換洗使用。

寶寶貼身穿的內衣要柔軟透氣,寬鬆保暖,顏色淺淡,這樣容易發現汙物。

內衣的式樣可選用傳統的斜襟式,易於穿脫,不要縫扣子,以免寶寶誤食。

寶寶出生3個月內不需要穿鞋子。

為了保護寶寶小腳不受涼,可用毛線或棉線織成軟鞋。

要為寶寶準備幾頂帽子,可用毛線織成,要能遮蓋到寶寶臉部。在天氣冷的日子抱寶寶外出時,一定要給寶寶戴上帽子,以免寶寶頭部受涼。

還要為寶寶準備多個圍嘴,平時圍在寶寶胸前,用帶子固定在身後,可以防止寶寶流口水、吃飯時掉食或嘔吐而弄髒衣服。

(3)寶寶的食具

需要為寶寶準備的食具包括奶瓶、奶頭、奶鍋、奶嘴護罩、奶瓶刷、帶吸管的水杯、盛果汁的小碗、小勺、榨汁器、用於消毒的煮鍋等。

奶瓶和奶嘴的材質要能耐受高溫煮沸,不變形。

(4)寶寶的衛生護理產品

寶寶的衛生用品包括嬰兒洗麵奶、嬰兒香皂、嬰兒沐浴液、嬰兒洗發水、嬰兒潤膚霜、爽身粉、痱子粉、花露水、浴巾、小毛巾、洗澡盆、洗臉盆、洗腳盆等。

寶寶的護理用品包括嬰兒指甲鉗、棉簽、紗布、濕紙巾、溫度計、熱水袋、便盆、手紙等。寶寶的日常藥品包括酒精、紫藥水、紅藥水、滴眼液、燙傷藥膏、紅黴素藥膏等。

如果情況允許,媽媽最好還是母乳喂養寶寶。母乳喂養對新生兒大有好處,因為媽媽的乳汁能為新生兒提供最好的營養。習慣於吃奶類(流質液體)的寶寶,要逐漸過渡到吃固體食物,這需要有一個適應的過程,這個過程要有半年或更長的時間。寶寶要先從吃糊狀、細軟的食品開始,最後逐步適應到接近成人的固體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