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發揚民主作風,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
家長最苦惱的是自己不知道孩子在想些什麼。其實問題的出現也不是一天形成的。我們先聽聽孩子怎麼說:“我不愛同父母說什麼,因為無論我說什麼,他們一定反對,甚至會借此教訓我一頓。”
原因是很清楚的了。父母在家庭的作風是不能聆聽孩子的意見,甚至斷然否定孩子的意見。即就是孩子的意見不正確,處理方法也過於簡單了。家長在處理問題的過程中,忘記了孩子也是有獨立個性的人,他也有被尊重、被理解的心理需求。
因此,在現代社會,不光是要尊重孩子的意見,就是在處理家務事情的時候,有意識的征求孩子的意見,尊重他們作為家庭成員的權利。這樣就營造了一種民主的家庭氛圍。這不僅為以後處理孩子的問題打好了基礎,也使孩子學會正確處理人際關係,學會去聆聽別人的意見,不會成為固執己見的人,或毫無主見的人。
4.家庭成員教育孩子意見不一致,是家庭教育中的大忌
孩子犯錯誤,往往是爸爸在批評的時候,媽媽護著;或者是媽媽在批評的時候,爸爸護著;或是父母在批評的時候,爺爺奶奶護著。這樣不僅起不到教育孩子的作用,反而使孩子有機可乘。因此當孩子真的犯錯誤的時候,家庭成員教育孩子的意見要一致。即使意見不一致也不能當著孩子的麵爭論,或直接當著孩子的麵否定對方的意見。這不僅使孩子不能真正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反而會愈演愈烈。
5.教育的方式要適當
自古以來,寵子必驕,驕子必敗。所以溺愛是家庭教育中的大敵。特別是現在大多數都是獨生子女,家長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很容易滑入溺愛的泥潭。關鍵的問題是道理大家都明白,可真正做得過程中大家就都忘記了。這是特別要注意的。還有一類家長,對孩子又特別的嚴厲。
比如孩子在外麵同別人打架了,家長不問青紅皂白,先打自己孩子一頓。自以為自己絕不寬容孩子的過錯,孰不知,過猶不及,這樣也不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要麼使孩子唯唯諾諾,不會據理力爭,以保護自己,要麼使孩子撒謊為自己辯解。以上兩種作法都是不可取的。正確的作法應該是既正確的處理了孩子的問題,又讓孩子學會了如何處理問題。
6.注重個性化教育
人常說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樹葉。學校在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時候,都要求老師要注重學生的個性。因此家庭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更要注重個性化。自己的孩子絕不同於別人的孩子。不要隻看到別人孩子的優點,而隻看到自己孩子的缺點。家長與子女接觸最多,根據平時的觀察,可以更多的發現孩子在成長中的不同階段出現的心理問題。當問題出現的時候,家長應采取積極認同和理解的方法,而非簡單地進行是非判斷,有針對性地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可以讓孩子少走彎路,更好地把精力用於學業。
7.隨時注意觀察,及時與孩子溝通
家長在忙自己的工作時,也別忘記了自己的孩子。要做一個細心人,根據不同年齡階段孩子的心理特征,隨時注意觀察,發現問題要及時與孩子進行溝通。比如高中最容易出現的問題是早戀,細心的家長應該從孩子的言行裝扮中發現,及時采取談話的方式,真誠地與孩子進行情感交流,而絕不是圍追堵截。同時也可以同老師聯係共同采取合適的方法,幫助孩子走出這一片沼澤地。
總之,家庭是孩子成長的主要環境。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是孩子心理健康教育不可忽視的一個環節。家長不但應幫助孩子成長為一個有豐富知識的人,還應該使孩子擁有積極健康的心理。從某種意義上說,心理的健康或許比擁有豐富的知識更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