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於花季的孩子應該充滿歡笑與喜悅,但隨著社會競爭的加劇,心理壓力過早地降臨到他們的身上。他們要麵對過重的學業負擔、升學的巨大壓力,以至於精神長期處於緊張狀態,從而導致各種心理偏差或疾病的發生。但許多家長還沒有意識到這方麵的問題,認為孩子身體強壯沒有什麼疾病就是健康,即便學習上出現什麼問題也與身體狀況無關。其實,孩子的健康包括生理和心理兩個方麵,隻有同時具備了健壯的體魄和健全的心理,才能稱得上是健康。所以,即便孩子看上去身強體壯,如果連續6個月以上出現下列情況,家長則要及時為孩子進行心理谘詢:
一是雖然智力正常,但存在與實際年齡不相符的注意力不集中、活動過多、衝動任性、自控能力差、行為異常(如說謊、逃學、小偷小摸)等特征,則有可能屬於多動症。這種情況以男孩子居多,一般約為女孩子的4~9倍。
二是對學校過分恐懼,想方設法找各種借口逃學,甚至拒絕上學,有的則在上學前或上學時出現心慌、頭痛、腹痛、嘔吐、尿頻等症狀。一般多見於7~12歲的孩子。
三是每天排尿次數明顯多於同齡的正常孩子,但排尿總量不增加,尿常規檢查也沒有什麼病症,多屬於神經性尿頻。這種症狀多發生於5歲左右的幼童。
四是對某種特定情境下的人物、動物和事物(如小動物、某個人、某類事情等)產生強烈的恐懼或緊張感,即便是安撫、勸慰、引導也不能消除這種情緒,有時雖然心中知道不必害怕,但一到特定的情境中又情不自禁,難以控製自身的害怕情緒,這是“孩子恐懼症”的一些表現。
五是較長時間內出現情緒低落、思維遲鈍、動作遲緩等,同時還存在睡眠障礙、學習成績下降、食欲減退、體重下降和身體不適等症狀。這是孩子憂鬱症的表現,多見於10~14歲的孩子,如果長時間得不到疏導,程度會不斷加重,個別年齡較大的孩子在某種誘因下還會出現自殺企圖或自殺行為。
孩子的許多心理問題與家庭有著密切的關係。如父母經常爭吵、父母離異、父母一方有惡習、家庭經濟困難等。孩子的家庭心理健康教育該如何進行?
1.家長要了解有關青少年心理學方麵的常識
不同年齡階段的孩子其心理特征是不同的,其認知發展規律也是不同的。初中階段的孩子正是處在由孩子期向少年期過渡的一個階段,這個時期是孩子心理發展大變化的轉折期,在整個心理發展上占有特殊的重要位置。高中階段的孩子正處於青年初期,是人生道路上最寶貴,最充滿生機具有向上發展趨勢的時期。青少年尤其是高中生,已具有強烈的獨立意識和愛的需要、尊重的需求、自我實現的追求。
家長如能針對孩子的不同年齡階段特點,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會收到良好的效果,就會避免與孩子發生衝突。特別是處在初中年齡階段的孩子,獨立的意識特別強,自以為他們什麼都明白了,可事實上不完全是他們所想的那樣,又聽不進去家長的勸告,在此情形下,家長如果采取過激的行為,隻能是把孩子推得離自己越來越遠。於是發出孩子越大越難管的感慨。
其實,家長本身的想法就是錯誤的。隻意識到孩子大了,而沒有意識到自己管理教育孩子的辦法也應該變一變。於是與孩子發生衝突,甚至對立也在所難免。因此作為家長了解有關中學生成長的心理特征是十分必要,也是十分重要的,這不光關係到家庭成員之間的關係,也關係到學生心理健康的成長。
2.家長要以身作則,為孩子樹立一個榜樣
有人說孩子是父母的影子,也有人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師。這話一點也不錯。自孩子出生,與之關係最密切的便是父母,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對孩子產生重要的影響。特別在孩子時期孩子最崇拜的是自己的父母。我們不常聽見大人叫孩子吃飯,小孩子便說:“我多多吃飯,將來能長得像我爸爸一樣高。”
在孩子的眼裏,爸爸是最高的。因此家長對家庭、對社會、對人生的態度,對人際關係的處理,無一不對孩子的心理產生影響。很難想象一個心理異常,或心理不健康的家長能教出一個人格優秀的孩子。所以說,家長要不斷提高自己,完善自己,當批評孩子有某方麵缺點的時候,先想想自己有沒有。如果有首先從自己改正,這或許比訓斥孩子教育效果要好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