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嬰幼兒在不斷吸收的話,我們就應該教給他盡可能多的知識,而不應該考慮這些知識他需不需要。不管這些知識是什麼,漢字、音樂、美術……隻要嬰幼兒感興趣,他就會不斷吸收。
嬰幼兒掌握的這些知識將成為他們日後接觸新事物的基礎,所以井深大希望大家不要想著這些知識會在什麼時候派上多大的用場。
井深大告訴家長,如果孩子不喜歡,他就會拒絕接受那樣的'教育'。隻要孩子沒有膩煩的情緒,就沒有必要擔心教的太多。
最理想的教育內容
早期教育到底應該教那些內容才是最理想的呢?對此,井深大認為有兩個方麵要著力去培養。
一個方麵是,人們常常談到的對孩子進行語言、音樂、文字、圖形等等的訓練,為孩子的未來奠定智能活動的基礎;另一個方麵是,要在這一時期把做人應有的基本規範或態度灌輸給孩子,這一方麵人們往往強調得不夠。
談到做人的態度,有人也許會覺得,它就是指一個人的人生觀或價值觀,但很難捕捉到它具體的意味。還有人甚至懷疑,由於幼兒還不具備批判能力,如果將父母主觀的人生觀硬往他腦裏灌輸,是否恰當?但事實上,我們隻要回歸現實,就會發現它並不隻是人生觀等高深莫測的東西。
客觀上,作為一個人,就有人人都認同的起碼規範。無論思想、見解多麼與眾不同的人,也都有自認為“這是做人的最基本原則”。
例如,生命是可貴的,必須珍惜;不要隻顧自己,同時要多為他人考慮;凡事不要依賴別人,要用自己的腦筋思考等等,這些都是極為自然的做人原則。
或許有人說,這些都是一些近乎無聊的約束。但仔細推敲一下,你也會同意,在這個複雜的社會,如果人人都能確實以身作則,按照這些規範行事,相信所有人都會過得更加安詳,更為順心。
井深大看來,父母對幼兒所能做的最大貢獻即在於此。實際上,做到這一點並不難,它根本無需你向孩子說明這個規矩為什麼必須具有,那個規矩為何重要,隻需要做父母的從孩子呱呱墜地時起,就以身作則,就能不失時機地把做人的最起碼原則灌輸給他們。當孩子長大之後,也就自然能夠了解父母教導的意義,甚至可以說,當那個孩子已經完全吸收了那些做人的原則,將它當作理所當然的事之後,或早已習以為常,不再有所懷疑時,便能自然而然循規蹈矩地做人了,這才是最標準的所謂的“教養”。
幼時培養起來的生活模式,的確能成為一個人不可磨滅的、與眾不同的“教養”,並使他的人生更豐富、更完美。
早期教育從培養心靈開始
知識性的問題可以通過以後的努力去彌補,但是,心靈的問題卻不能彌補,他會因為時機的錯失而永遠錯失。”
井深大指出,在人們的傳統思想裏麵堅信“心靈自然產生”,“一個人的人
格是在不知不覺中形成的。”的認識是不重視心靈教育的重要表現。
井深大提醒家長,在培養孩子智力之前,必須首先考慮培養孩子的心靈。
自然分娩何以勝過無痛分娩
無痛分娩未必是一件好事
大家普通認為:去醫院有大夫,能用麻醉要消除生產的痛楚,進行無痛分娩是一件好事。
自然分娩勝於無痛分娩
井深大很熱衷於研究零歲教育,他的零歲教育並不是從孩子出生時開始的,而是從孕育期開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