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必要的限製。兒童的周圍不可有太多的教材或活動的東西。太多的東西反而使兒童的精神散亂迷惑,不知該選擇何種教材或從事何種活動。以至不能將精神集中在對象物上。為避免兒童做不必要的活動,而導致精神疲憊、散漫、教材及活動必須有某種程度的限製。
6、 秩序。兒童的秩序感以兩歲為高峰,其後的數年間,兒童的秩序是極特殊的,這個時期秩序感與兒童的關係就象魚和水、房子與地基。事實上,兒童會以秩序感為中心,運用智慧,進行區分、類比的操作,將周圍的事物加以內化。要是沒有秩序的話,一切事物將產生混亂,兒童會因而失去方向感。所以,秩序必須存在於有準備的環境中的每一部分。
7、 與整個文化有連貫性。所謂“秩序存在於有準備的環境中的每一部分”,就意味著秩序應包含於拓展兒童智慧的教材中。這種秩序可使兒童能真正認真地去進行“真實的生活”。能夠獨立專注於自己世界內活動的兒童,才能真正在下一個階段的成人世界中活動。
混齡教育——讓一歲到六歲的孩子在一起
誤區:混齡教育不利於孩子的發展
傳統的教育理念認為,同齡的孩子在一起遊戲或者學習更容易促進兒童的身心健康發展。因為他們的發展水平差距有限,教師更容易掌握兒童的發展狀況,從而提供一個更合適的發展空間。而混齡班中不同年齡的兒童的角色是固定不變的,歲數大的兒童總是以哥哥姐姐的位置自居,一直是處於照顧別人、比別人強的地位;而年齡小的孩子則永遠是弟妹。始終處於被照顧關愛、弱者的地位。
混齡教育更能豐富兒童的情感
不同年齡幼兒間的互動對其智力,特別是思維能力發展是非常有意義的。當不同年齡幼兒間發生認知衝突時,年長幼兒充當了“小老師”的角色,給弟弟妹妹講解他們掌握的知識, 這促使他們更深入地理解知識, 牢固地掌握技能技巧。當然,這裏所說的混齡教育僅限於幼兒園階段。
在混齡教育活動中,不同年齡的幼兒在一起玩耍, 增加了群體互動的複雜性和層次性, 與異齡同伴交往帶來的角色、心理體驗和溝通方式的變化對幼兒提出了新的人際挑戰。同時, 隨著年齡的增長和環境的變化, 幼兒個體的角色也在不斷變化, 在這裏是弟弟或妹妹, 在那裏可能就是哥哥或姐姐, 這種變化促使他們不斷適應和接受新的角色。混齡教育為幼兒創造了一個較為複雜的、動態的小型“社會環境”,為幼兒情感的發展提供了動力和源泉。
混齡教育為幼兒提供了豐富的情感體驗的機會。由於年齡差異以及由此導致的能力差異和經驗差異, 每個幼兒都擁有區別於以往的角色和地位,不得不麵對複雜的關係情境。在混齡教育活動中,一名幼兒既可以是老師的學生, 又可以是其他幼兒的弟弟妹妹或哥哥姐姐, 還可以是同齡人的夥伴,這些角色變化既讓幼兒體驗到年幼幼兒對年長幼兒的尊重、敬畏、欽佩或嫉妒, 又讓幼兒體驗到年長幼兒對年幼幼兒的關心、愛護或輕視等, 這些複雜的情感體驗給幼兒帶來了巨大的衝擊。因此,在混齡教育活動中, 我們既要為幼兒提供情感體驗的機會, 培養幼兒對各種情感的敏銳性,豐富幼兒的情感世界,又要防止幼兒過多體驗不健康的情感,如嫉妒、傲慢、輕視等, 把幼兒的同伴關係引向關懷、互助的方向, 為幼兒健康人格的形成打好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