枕先露時,胎心在臍右(左)下方聽得最清楚。
臀先露時,胎心在臍右(左)上方聽得最清楚。
肩先露時,胎心在靠近臍部下方聽得最清楚。
2.骨盆測量
骨盆大小及其形狀對分娩有直接影響,是決定胎兒能否經陰道分娩的重要因素,故骨盆測量是產前檢查時必不可少的項目。
測量骨盆有外測量和內測量兩種。
(1)骨盆外測量
間接判斷骨盆大小及其形狀,操作簡便,臨床上測量的徑線有以下幾種。
①髂棘間徑:孕婦取伸腿仰臥位,測量兩髂前上棘外緣的距離,正常值為23~26厘米。
②髂脊間徑:孕婦取伸腿仰臥位,測量兩髂脊外緣最寬的距離,正常值為25~28厘米。
③骶恥外徑:孕婦取左側臥位,右腿伸直,左腿屈曲,測量第5腰椎棘突下至恥骨聯合上緣中點的距離,正常值為18~20厘米。
④坐骨結節間徑:孕婦取仰臥位,兩腿向腹部彎曲,雙手抱雙膝。測量兩坐骨結節內側緣的距離,正常值為8.5~9.厘米。此徑線直接測出骨盆出口橫徑長度,若此徑值小於厘米,應加測出口後矢狀徑。
⑤出口後矢狀徑:坐骨結節間徑中點至骶骨尖端的長度,正常值為8~9厘米。此值不小能彌補坐骨結節間徑值稍小。出口後矢狀徑值與坐骨結節間徑值之和大於15厘米時,表明骨盆出口狹窄不明顯。
⑥恥骨弓角度:兩手拇指指尖斜著對攏放置在恥骨聯合下緣,左右兩拇指平放在恥骨降支上,兩拇指間角度為恥骨弓角度,正常值為90°,小於80°為不正常。此角度反映骨盆出口橫徑的寬度。
(2)骨盆內測量
①對角徑:恥骨聯合下緣至骶岬上緣中點的距離,正常值為12.5~13厘米。
②坐骨棘間徑:測量兩坐骨棘間的距離,正常值為10厘米。
③坐骨切跡寬度:代表中骨盆後矢狀徑,其寬度為坐骨棘與骶骨下部間的距離,正常值為5.5~6厘米。
3.陰道檢查
孕早期,如果沒有特殊情況,一般不進行陰道檢查。最後一個月及臨產後應盡量減少陰道檢查次數。
4.肛門指診
可以了解胎先露部、骶骨前麵彎曲度、坐骨棘間徑及坐骨切跡寬度以及骶尾關節活動度,並測量出口後矢狀徑等。
(四)輔助檢查
血尿常規、肝腎功能、乙肝全套、丙肝抗體、梅毒及艾滋病等化驗;唐氏綜合征、妊娠期高血壓疾病及妊娠期糖尿病篩查;營養測試及骨密度檢測;孕婦心電圖和胎兒心電圖;B超檢查等。
出現妊娠期合並症時,按需求增加相應的檢查項目(如發現羊水過多或過少時要檢查甲胎蛋白,心電圖異常時要進行超聲心動檢查等)。
(五)複診產前檢查
複診產前檢查的目的是了解前次產前檢查後有何不適,以便及早發現高危妊娠。
1.詢問前次產前檢查之後有無特殊情況出現,如頭痛、眼花、浮腫、陰道流血、胎動出現特殊變化等,經檢查後給予相應治療。
2.測量體重及血壓,檢查有無水腫及其他異常,複查有無尿蛋白。
3.複查胎位,聽胎心率,並注意胎兒大小,測恥上子宮高度及腹圍,判斷是否與妊娠周數相符。必要時進行B超檢查。
4.衛生宣傳教育,並預約下次複診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