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6時,胡適和朱征來了,4人坐在精致小巧的住宅裏一起吃了一頓很簡單的晚飯,四樣可口的小菜都是楊步偉自己燒的。飯後,趙元任拿出自己寫的證書請他們兩位做證婚人簽字。趙元任寫的證書如下:

下簽名人趙元任和楊步偉同意申明他們相對的感情和信用的性質和程度已經可以使得這感情和信用無條件的永久存在。

所以他們就在本日,十年六月一日,就是西曆一九二一年六月一日,成終身伴侶關係,就請最好朋友當中兩個人簽名作證。

本人簽名 楊步偉 趙元任

證人簽名 朱征 胡適

在他倆寄給親友的通知書上說,接到這個消息時,我們已於1921年6月1日下午3時結了婚,並稱賀禮絕對不收。

第二天,北京《晨報》以特號大字標題《新人物的新式結婚》刊登喜訊。後來,趙元任問羅素先生:“我們結婚的方式是不是太保守?”羅素答:“足夠激進。”

他們當年這個無儀式的結婚儀式,不但在當時轟動一時,就是在後來,很多人還說要學趙元任夫婦的結婚儀式,但是沒有一次學像了的。

妙文天下傳

趙元任曾編了一個極“好玩”的單音故事,以說明語言和文字的相對獨立性。這篇妙文名為《施氏食獅史》,通篇隻有“shi”一個音,寫出來人人可看得懂,但如果隻用口說,那就任何人也聽不懂了。原文如下:“石室詩十施氏,嗜獅,誓食十獅。氏時時適市視獅。十時,適十獅適市。是時,適施氏適市。氏視是十獅,恃矢勢,使是十獅逝世。氏拾十獅屍,適石室。石室濕,氏使侍拭石室。石室拭,氏始試食十獅屍。食時,始識十獅屍,實十石獅。試釋是事。”全文隻有89個字,字字同為“shi”音,所以念不清,但所述能看得懂,是趙元任編撰的一個完整的小故事。其大意是:石室有詩十施這麼一個人,喜歡吃獅肉,此人經常在大街上探尋有無獅子。某日10時,恰好碰上10頭獅子在大街上,就用箭射殺了這10頭獅子,並把獅子的屍體全抬回到石室。石室很潮濕,他便讓仆人將石室擦拭幹,然後開始試著吃獅屍,吃的時候才發現這些獅屍實際上都是石獅子。讀此妙文,令人捧腹,更不得不佩服這位“漢語言學之父”組配語言文字的功夫。

“誰的國語留聲片最好?”

趙元任十分熱心推廣國語(普通話),20世紀二三十年代,他曾為商務印書館灌製留聲機片,在1923年和1935年分別出版了《國語留聲片》(16片)和《新國語留聲片》(16片)。有一次,趙元任夫婦到了香港,上街購物時趙元任偏用國語發問。當時香港人慣用英語和廣東話,通曉國語(普通話)的不多。他倆碰上的這個店員國語很糟糕,無論趙元任怎麼說,他都弄不明白。趙無奈,隻好搖搖頭。誰知臨出門時,這位店員卻奉送他一句:“我建議先生買一套國語留聲片聽聽,你的國語實在太差勁了。”趙元任反問:“那你說,誰的國語留聲片最好?”那店員答:“自然是趙元任的最好啦。”趙夫人指著丈夫笑答:“他就是趙元任。”那香港店員不但不信,還憤憤地說:“別開玩笑了!他的國語講得這麼差,怎麼可能是趙元任?!”

無獨有偶,語言學家陳原先生在一篇回憶趙元任的文章中這樣寫道:“趙元任,趙元任,在我青少年時代,到處都是趙元任的影子。”何故?原來,少年時代的陳原著迷於趙元任翻譯的《愛麗思漫遊奇境記》(商務印書館1923年出版,這本是趙興之所至偶一為之的譯作,後來卻成了一部兒童文學經典譯作)。陳原長大了,想學國語,就用趙元任的《國語留聲片課片》當老師。再後來,迷上了音樂,迷上了趙元任的音樂朋友蕭友梅介紹的貝多芬《歡樂頌》,也迷上了趙元任譜曲並親自演唱的《教我如何不想她》。

(選自《往事》/陳斌 編/遼寧教育出版社/2011年8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