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9章 學齡期預防與醫療(3 / 3)

用新斯的敏每次每千克體重0.04毫克肌注,用後5N10分鍾,肌無力症狀明顯改善者,即支持該病診斷。

若癱瘓呈周期性發作,幾周或幾月發作一次,發作間歇期一切正常,短期內癱瘓自行緩解,多數是家族性周期性麻痹。癱瘓前有明顯的精神因素,如受到父母或老師批評,感到委曲,或遇到不順心的事,會突然發生兩下肢不能動彈。經暗示治療,癱瘓很快恢複,以往有類似發作,要考慮為癔病性麻痹,也稱為功能性癱瘓,兒童發病較少。

癱瘓治療主要是病因治療,需要在醫生指導下進行。

小兒突然發生顱內出血,首先應使其保持安靜,減少搬動,頭敷冰袋或冷毛巾,然後平穩送往醫院。若是彌漫性出血,可內科保守治療。若為局灶性出血,血腫較大,需外科手術切除。

小兒癱瘓肢體可給予針灸、按摩、推拿、體療、理療等綜合治療,家庭可備有電按摩器、健身器等,加強功能鍛煉,促使肢體肌力恢複。

多發性神經根炎,急性期可選用強的鬆,每日每千克體重1~2毫克口服。發生呼吸肌癱瘓,應注意保持呼吸道通暢,定時拍打胸部,輔助咯痰。若呼吸困難,臉色發紫,應及時進行人工呼吸或使用人工呼吸器。恢複期可對癱瘓肢體進行針灸和理療。

小兒麻痹症,需隔離治療。癱瘓期可選用加蘭他敏每日每千克體重用0.1毫克肌肉注射,地巴唑每次每千克體重0.1~0.2毫克口服。恢複期可配合針灸、推拿、理療等,以改善局部循環,並長期堅持功能鍛煉,可防止肌肉萎縮。應幫患兒勤翻身,防止褥瘡,若有肢體畸形的後遺症,可進行手術矯形。

腦腫瘤引起的癱瘓,手術切除腦腫瘤後,癱瘓的肢體即會逐漸恢複。

預防小兒癱瘓,不僅要防止新生兒產傷、窒息和感染,還需按時完成各種預防接種,此外,做好安全教育,防止意外事故發生,也是減少本病的重要措施。

□交通事故

隨著現代化建設的迅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交通工具的普及,汽車數量的迅猛增加,以及有些高年級小學生騎自行車上學的人數日漸增多,發生交通事故的隱患也在增加。每年小學生因交通事故造成的傷殘人數不斷上升,給家庭帶來巨大的經濟損失和精神痛苦。造成小學生交通事故的原因很多,其主要原因是不遵守交通法規,不注意交通安全。如過馬路不走人行道,猛穿猛跑,跳躍護欄,騎車時猛拐搶行,互相打鬧,騎車帶人,在馬路上踢球、溜旱冰、玩飛盤等。

孩子被車撞以後,最容易造成頭部外傷,輕者腦震蕩,重者腦挫裂傷、腦幹損傷。

還可造成各種骨折,如顱骨骨折、肋骨骨折、四肢骨折、脊柱骨折、骨盆骨折等。

為了防止交通事故的發生,做好預防工作是關鍵。家長應配合學校做好交通安全教育工作。未滿12歲的兒童不能騎車上馬路,不要三五成群在馬路中間並排走,不在馬路上嬉戲打鬧,乘坐公共汽車要排隊,按次序上車,過馬路走人行橫道。要反複宣講交通法規,結合交通事故案例,使小學生充分認識到交通安全的重要性,避免發生交通事故。

□遊泳安全問題

遊泳是孩子們喜歡的運動,但遊泳安全問題常被一進水就忘乎所以的孩子們忽視,家長應教育孩子注意遊泳安全。

(1)不要讓孩子單獨去遊泳。不去水流湍急處、水草雜生處,不在饑餓、疲勞狀態下遊泳,遊泳前做好身體準備活動,以免在水中發生小腿抽筋或被水草纏繞而溺水。

(2)掌握遊泳技巧。即使水性好,也不能長時間潛泳,以免造成因長時間憋氣二氧化碳突然增加、氧氣不足而降低呼吸中樞的刺激作用,導致昏迷而溺水。

(3)最好到遊泳館去遊泳,不要到江、河、湖泊等處,更不要輕易從水況不明的高處跳水,以免頭撞硬物而致顱腦外傷導致死亡。

(4)患有疾病的兒童,不宜去遊泳。

2.疾病與治療方法

□胃病

現代兒童患有胃病的人數與日俱增,其原因主要是:

(1)大多數孩子自幼有吃零食、偏食、挑食、飲食不規則(吃飯不能定時)等不良習慣,使胃得不到很好的休息,破壞了胃分泌的節律,久之便容易患胃病。

(2)有的中小學生,不吃早餐,中午回家已饑餓難耐,所以不管三七二十一亂往嘴裏塞食物,甚至邊吃飯邊看電視,自然加重了胃的負擔,天長日久,就會出現腹痛、厭食、消瘦等症狀。還有的幼兒園和小學課間餐、午餐,質量、衛生得不到保障,孩子饑飽不均,由於孩子的消化係統發育不完善,對疾病的抵抗力差,若大量食用這些既不衛生,也不合格的食品,胃病難免發生。

(3)持續和過度的精神、情緒緊張,可導致迷走神經的異常興奮,通過刺激壁細胞和C細胞,使胃酸分泌過高。所以,考試前後,心理素質差的孩子比心理素質好的孩子複發潰瘍病的機會大,甚至出血病例也增多。

(4)家長和醫療部門往往忽視兒童患胃病的問題,以致延誤了診斷和治療。醫生對有的孩子喊“肚子疼”,而且麵色發黃、胃納欠佳、消瘦現象說法不一,有的認為是脾胃不和:有的認為是“蟲子”作怪;

有的認為是腸痙攣;有的則認為是“胃腸炎”,往往藥服了一大堆,但治療效果卻不明顯。因此,兒童發生胃疼不要亂服藥,最好到醫院給孩子做個胃部透視,以明確診斷病情,才能對症下藥。

□黃瘦病

黃瘦病屬於營養不良病,是由於各種原因導致的營養攝入少,患兒多麵黃、肌體瘦,故稱黃瘦病。兒童的黃瘦病應以預防為主。要使孩子從小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應及時增加輔食,不要一味吃甜食。按照中餐的習慣應以鹹食為主,這樣有利於脾胃。更不要養成偏食習慣,要適當節製生冷飲食。一旦孩子發生黃瘦病應當用中藥進行調理。中藥治療這類病症有3種辦法:一種是用藥物調理脾胃,舒暢氣機,從而使患兒產生饑餓感。一種是消導法,即清除積存的宿食,常用藥是神曲、山楂、雞內金、穀稻芽。另外一種是補脾胃法,常用茯苓、白術、蓮肉、雞頭米等。後兩種藥內有不少是食物性藥物。

調理脾胃可采用以下方法煮製粥羹:

(1)蓮子羹。蓮子去皮去芯,溫水浸泡後急火熬煮而成。吃時可加糖。

(2)山楂糕及茯苓餅。買市售的山楂糕及茯苓夾餅即可,與上述粥類同吃。

(3)雞頭米。中藥名為“芡實”,可用溫水浸泡後煮熟,當零食吃。

(4)烤饅頭片及麵包片。用烤焦的饅頭片及麵包片抹山楂醬吃。

□心肺功能衰弱

現在許多兒童均出現了心肺功能衰弱現象,其原因與現代生活方式和生活環境有關。

電視、錄放機、電腦、遊戲機導致孩子靜坐時間大大延長。高樓居室,各戶隔離,孩子少,缺乏玩耍夥伴,都使孩子活動量減少。即使在托幼機構,孩子的活動量也受到限製。上學後,活動量更少了,上課坐著,課間不讓亂跑,回家後作業、電視、遊戲機都占去大量時間。活動量不夠,縮小了心血管係統和呼吸係統的運動能力,心髒收縮無力,左心室得不到應有的發育,致使身體供血不足,尤其是大腦細胞供血不足,使孩子極易疲勞,注意力不集中,學習能力下降。肺活量下降,使孩子的耐力下降,出現胸悶、氣短,神經過敏,易激怒,情緒不穩定,抵抗疾病的能力下降。所以,加大孩子的運動量是預防本病的關鍵。專家建議:

(1)母親在孕期適當運動,增加胎兒心髒的耐受力。

(2)孩子出生後,不妨每天讓孩子大聲哭幾次;不要捆孩子,讓肢體自由地活動。

(3)訓練嬰兒俯臥位,使嬰兒心功能和肺活量增加。

(4)給嬰兒堅持每日做被動體操,最好伴隨著音樂,培養活動的興趣。

(5)爬對孩子的心肺功能鍛煉是很有幫助的,對孩子的大腦發育也有很大的益處,所以,盡情讓孩子爬。

(6)當孩子會走時,不要怕孩子摔跤,要讓孩子獨立行走。

(7)增加室外活動時間,室內活動不能代替室外活動,(8)給孩子找小夥伴,增加孩子的活動量和運動興趣。

(9)遊泳、跑步、登山、跳繩、羽毛球、乒乓球等運動都是很好的鍛煉幼兒心肺功能的運動項目,可多進行。

□焦慮症

據抽樣調查,發現有32%的中小學生存在明顯的心理問題,如厭學、抑鬱、焦慮、恐怖等。其中,焦慮症狀更為普遍一些。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方麵:

(1)家庭不和睦。家庭是孩子的避風港,家庭和睦可以培養孩子活潑聰明的天性。相反,夫妻不和會給孩子的心靈造成難以愈合的創傷,孩子的情緒會變得焦慮起來,使孩子痛苦難言。受傷的心靈、受壓抑的性格和焦慮的情緒會使孩子萬念俱灰、悲觀厭世。這種焦慮狀態如果不能得到調節和解脫,將影響孩子以後的健康成長。

(2)家長期望值過高。望子成龍幾乎是所有父母的心願。為了能使孩子早日成才,有多少父母處心積慮,嘔心瀝血,甚至“踏破鐵鞋”為孩子尋覓成才的路。但是,人們往往會因情急心切、不明方向、不究方式給孩子心理造成過重的壓力,使孩子過早地患上焦慮症。

(3)懼怕考試,心生焦慮。讀書、升學、就業是家長對孩子的期望,但家長過高的期望值,會產生強烈的負麵效應,給孩子造成嚴重的焦慮心理。這種焦慮會使孩子在考場上情緒激動緊張,甚至會因恐懼而出現怯場現象。有的孩子考前患得患失,神經緊張,不能保證必要的睡眠時間;在考場上則頭昏眼花,注意力不集中,思維遲鈍,嚴重幹擾和影響了正常水平的發揮。心理學家認為:學生懼怕考試更多的是懼怕失敗。有的考生心理承受能力較差,一旦頭場考試失敗後就擔心下一場又失敗,帶著這種焦慮入考場,結果定會考得不盡如人意,這樣焦慮更加重了,造成惡性循環。

基於上述原因,家長應積極采取措施,幫助孩子克服焦慮症,具體方法如下:

(1)創造良好的家庭環境。家庭環境是孩子的天然課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啟蒙老師。孩子整體素質的基礎,是從小在父母身邊耳濡目染、潛移默化的熏陶。

要想把孩子培養成自信、豁達、活潑、開朗的人,家庭環境一定要整潔、樸實、條理、明快:家庭成員之間要和睦、民主、互敬、互助。

(2)恰當指導孩子。在孩子成才方麵,父母要依孩子的天性、愛好、興趣給予適當的指點和幫助,要不急不躁。在家中應盡力為孩子開辟一個屬於他自己的學習生活小天地,最大限度地滿足孩子的求知欲。

(3)不要對孩子要求過高。對於孩子的學習成績,家長要保持一種平和心態,望子成龍固然不錯,但同時也應該看到,孩子準備考試已投入了很多,即使達不到理想的成績,隻要盡力就行了。千萬不要對孩子嘮嘮叨叨,嘲諷挖苦,或者板著臉不搭理,這樣會使孩子感到壓抑,或是出於逆反心理而對抗,加重孩子的焦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