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實在是一項無奈之舉,因為如果按照正常的布置來行軍的話,那麼孱弱的辛德拉軍就會成為達達蘭各個擊破的絕佳對象,尤其是在多山地帶更是如此,單單地形的限製就會把辛德拉軍切割成一個個小部分。用特拉格的戰術,一支軍隊在通過一條狹窄的山路時,兩側都會有自己的友軍在山坡地帶給予援護,可是這麼一來這兩支援護的兵力非但要征服難以攀爬的山地,還不能得到及時的休整,因而行進的速度之慢可想而知。辛德拉大軍的行動速度從正常的每天三十裏一下子下降到了每天五裏,甚至一度低下到了每天二三裏的地步,四百多裏的路程他們整整走了四個月的時間。數十萬大軍每天要消耗的糧草是個可怕的天文數字,整整四個月的行軍過程把辛德拉軍折磨得士氣低落,苦不堪言,但如果和運輸糧食的部隊比較起來他們就簡直是在天堂裏一樣幸福了。而這漫長艱苦的四個月中,能夠保證軍糧的供應不出現困難,除了達達蘭的手下留情以外,可以說特拉格還是做得非常成功的。
麵對像一條巨大蠕蟲那樣緩慢行動的辛德拉軍,達達蘭擺出了一副樂觀其成的樣子。當然,麵對辛德拉的抱團行動,達達蘭確實找不到更好的辦法去攻擊,而且既然辛德拉軍主動放棄了快速行動的機會,那麼對於龐大的辛德拉軍來說,時間拖得越久,對於他們來說補給的壓力就越大,那麼用不了多久辛德拉軍就會因為糧食耗盡而不得不退兵了。除了這兩條以外,還有一點原因,那就是達達蘭看穿了特拉格的目的就在巴米陽穀地。
既然特拉格有意在平地與自己決戰,那就說明他依靠的就是辛德拉的榮耀象兵部隊了。作為一個辛德拉王子,達達蘭又怎能不知道象兵的厲害呢?從對方的反應,達達蘭看出眼下特拉格已經進退維穀,就如同一個窮得隻剩下一把鏟子卻扔在挖墓的盜墓賊一樣,他把他的一切全都押在眼前的這個墓地裏的財物上了。如果能夠從正麵擊破他的這個黃粱美夢的話,那麼就能從精神上徹底打敗這個人,而辛德拉的數十萬大軍也就會土崩瓦解了。因此達達蘭沒有派出部隊去襲擾辛德拉的補給線,而是利用這漫長的四個月時間準備在巴米陽穀地與特拉格來一場麵對麵的交鋒。而他的這個決定造就了著名的巴米陽會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