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六章 三 虛報數字(2 / 2)

顯然絹之國是希望看到合撒與徹尓列打得旗鼓相當,兩敗俱傷,如果處於劣勢的合撒居然能夠輕鬆打贏徹尓列的話,那麼絹之國今後的立場就有可能出現動搖,原本的盟友就有可能變成敵人。為了避免這樣的情況發生,帖蒙這才虛報了勝利成果。他把塔塔爾部的傷亡數字一並算在了突契軍的傷亡之內,然後又重複報上了塔塔爾部的傷亡,這樣一來突契軍便損失了一萬人左右,而塔塔爾部也有五千以上的傷亡,兩者相加便成了一萬五千人左右的傷亡。此外,帖蒙還把被俘者中的其他扈從部隊都給釋放了,以此來邀買人心。然後他把剩餘俘虜交給了塔塔爾部,這樣他就可以順利成章的把突契軍多出來的部隊數量描述成為敵方的俘虜了。此外,他還減少了期岩部的傷亡數字,傷者有的逃走,有的被俘,而戰死的一萬一千人被他縮水到了七千人左右。由此這場勝利被他改頭換麵變成了一場險勝。

帖蒙的小伎倆之所以瞞過了世人,還有一個重要因素就是兵敗的徹尓列同樣虛報了自己的傷亡數字,明明戰敗的他隻計算了他本部人馬的傷亡數字,於是就有了僅僅傷亡三千餘人,卻擊斃敵軍兩萬的離奇數字,為了彌補這個誰都不可能相信的謊言,徹尓列偽造出來一場可怕的軍中瘟疫,正是由於這場瘟疫造成了大量非戰鬥減員,這才迫使他不得不退兵的。

由於徹爾列的這個胡扯太過離奇,於是大家本能的覺得帖蒙的數字更為可靠一些,因此在正史上才有了雙方打了個勢均力敵,最後期岩部不得不退兵的結論和突契一方傷一萬餘,亡數千,而期岩部則陣亡五千至七千,傷者數萬的推論。

可是不管帖蒙的謊言是如何騙過世人的,在這一戰之後帖蒙在突契軍中的威信卻是不容置疑地被大大提高了。原本被大家誤認為不過是一介參謀的帖蒙一躍成了合撒手下最偉大的將軍之一。再加上他在突契實施的一係列改革措施也逐漸顯現出成效,受益的突契軍民對他的崇敬之情與日俱增,帖蒙儼然成了整個突契最光輝燦爛的存在。當然,這是後話了。

事實上帖蒙在杜樂河一戰中的種種舉動並非瞞過了所有人,這些看穿其伎倆的人之中就包括絹之國的忠義郡王劉獻之。但是可惜的是當杜樂河之戰的戰報傳到北地都護府時,劉獻之並不在都護府內,這時的他正率領著兩萬步兵浩浩蕩蕩的趕往太原,然後又轉道去了山南道。

劉獻之的這一舉動當然是得到了皇帝劉龑的直接許可,劉龑這麼做為的就是敲山震虎,好好嚇唬一下那些儒生黨一下。從客觀上劉獻之的這次行動有力的支持了王漢新,從而使得關於飛鷹堡的得失判定問題上,劉龑有了更大的主動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