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兒先的努力得到了他想要的回報,一支期岩部軍隊的崩散侵蝕了其他期岩部軍隊的內心。大量扈從的軍隊都是被徹爾利給拉來的,他們的忠誠度本來就不高,再加上他們的訓練程度也比不上突契軍,此刻他們無不覺得贏得這場戰役已經無望。原本就是打著能贏就一起分戰利品,要是贏不了就腳底抹油的想法的部落不在少數,此刻他們見到形勢不利,自然不肯和徹尓列一起陪葬了,於是他們丟下了自己的責任紛紛後撤,整個陣型頓時亂成了一團,期岩軍終於陷入了完全崩潰的狀態。
此時就連徹尓列也不得不承認戰敗,雖然表麵上看他有八萬大軍,可是實際上真正能如同手腳一樣指揮的軍隊還是隻有他的本部人馬和少數真心擁護他的部落而已。一旦失去了戰意,那麼就算徹爾列有天大的本事也無法扭轉這一局麵了。事到如今,他隻有統率著本部人馬開始有序撤退,以避免讓自己的實力受到進一步的損失。幸虧如此期岩部的本部軍隊才沒有給帖蒙以可乘之機,否則期岩軍的傷亡可能會成倍增加。
戰至天黑以後,帖蒙下令停止追擊。不是說他不想乘勝擴大戰果,他明白徹尓列的本部人馬並沒有受到太大損傷,而自己的軍隊已經十分疲勞,再戰下去一定會力有不逮,甚至出現讓敵軍反戈一擊的機會。父親的手段作為兒子的他再清楚不過,如果不懂得見好就收的話,勝負的天平很可能再次發生逆轉。因此他及時收兵,結束了杜樂河戰役。
杜樂河戰役期岩部的軍隊戰死者高達一萬一千,受傷的也有一萬以上,被俘者超過兩萬,期岩部的八萬大軍損失了近一半,但是徹尓列的本部人馬損失其實並不大,應該說維持了他的基本戰力;而突契軍一方的傷亡僅僅四千七百人,即使加上塔塔爾部的損失也不超過一萬人,且徹尓列直接撤走,因此此役是突契軍的完全勝利。這一戰不但是合撒繼位以後與徹尓列的第一戰,也是帖蒙作為突契軍事統帥的第一戰。
這一戰對於交戰雙方,乃至於帖蒙本人都有著重要的意義。這一戰之後徹尓列重新認識到了合撒的實力,並及時調整了自己的戰略方針,從而使雙方在今後一段時間內維持著僵持狀態。而這一戰還有一個特別之處,那就是它的實際傷亡數字是在近四百年後才被真正統計出來的,在會戰結束後的當時,這個傷亡數字成了撲朔迷離的一個迷。
為什麼會有這種情況出現呢?學者布隆迪指出,在曆史上虛報作戰傷亡數字是各國的通病。刻意減少己方的傷亡數字,誇大敵方的傷亡數字,以便使得國民相信自己一方取得了巨大的軍事勝利。可是杜樂河戰役卻是個特例,帖蒙的確虛報了傷亡數字,可是卻是誇大了自己的傷亡,而減少了期岩部的傷亡數字。
帖蒙會這麼做完全是因為出於無奈,由於他的出色情報組織和實戰指揮,加上完全吃透了徹尓列的心理和作戰風格,這一次他的這一戰贏得很輕鬆,可是突契不以少勝多打贏了期岩部,最大的後續問題就是絹之國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