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六章 三 長安城內(1 / 2)

公曆八一二年春天的長安城,籠罩著一種令人說不出來的緊張感。

表麵上看一切和往常一樣,百姓的生活也一如既往,可是隻要仔細觀察一下官員和役卒們的腳步就能夠感受到整個長安城都處於神經緊繃的狀態了。這種情況許多人都看得出來,但是並不以為意,因為就在去年的這個時候長安城幾乎就要麵臨著突契軍隊的直接攻擊,與那個時候的恐慌感比起來,這點小小的變化誰都不會太在意的。

長安城的這種外鬆內緊的狀況當然是有其原因的,就在去年年底的時候,忠義郡王劉獻之給皇帝劉龑上了一道密折,正是這道密折造就了今天的局麵。

劉獻之的這道密折內容非常簡單明了,簡而言之就是要發起一場對突契的報複行動。針對突契去年的軍事行動讓絹之國上到皇帝,下到百姓都顏麵無存的這件事,劉獻之認為僅僅奪取了西域是不夠的,奪取西域固然可以斬斷突契的經濟來源,在戰略上也是處於十分有利的局麵,可是這對於普通百姓而言卻是不痛不癢的事情,因此對於挽回國家和皇帝的顏麵並沒有太大的價值。對於普通百姓來說,沒有什麼比與突契軍正麵交鋒的勝利更好的消息,所以要盡快發動對突契的報複性進攻才是百姓們最期望看到的事情。

但是要發動這樣一場戰役可不是頭腦一熱就拍板決定的事情,曆史上有無數這樣的先例,君主因為一己私憤而興兵,結果卻鬧得損兵折將,功敗垂成的。既然決定要打,這場戰役的目標在哪裏,如何去打,敵軍會如何應對,己方該如何調整都必須在一開始的時候就好好盤算清楚。

劉獻之認為,經過上一次戰役之後,絹之國已經損失了相當數量的騎兵,就目前而言派出騎兵部隊與突契對攻是不可能的了,可是如果使用以步兵為主的軍隊與之交戰又極難取勝。因為突契不會主動去和處於兵力優勢的步兵集團硬打,而是會選擇襲擊他們的糧食補給,等到步兵因為補給不暢而動搖,甚至撤退時再痛下殺手。所以攻敵之必救就是最關鍵的一點。

然而茫茫大漠和草原之上突契根本就沒有所謂必須要固守的地方,就算是他們的都城龍城也不是絕對不能放棄的地點,這個攻擊目標的選擇就非常困難。為此劉獻之認為這個目標是不存在的,但是卻可以人為的製造,而製造的方法就是築城。

在王漢新奪取了西域地區以後,突契想要進入西域地區有兩條路,一條是從天山北麓越過天山進入,另一條則是從天山與祁連山之間進入,盡管絹之國已經在修建一係列堡壘防止突契襲擾西域的補給線,但是如果突契大軍要從這裏通過的話,那麼僅憑這些尚不完善的堡壘裏的微博兵力是無法幹涉的。所以劉獻之提出應該發兵切斷這條通道,並且在大漠以北修築幾座城池用以阻斷突契軍進入西域地區的可能。這樣做不但可以使得與西域的通道更加安全,更重要的是可以阻礙突契軍經由此路去進攻西域。這樣的舉動顯然是突契所不能忍受的,因此可以想見突契軍將不得不與絹之國軍隊直接交戰以便挫敗築城的企圖,由此也就能獲得絹之國想要獲得的正麵決戰的效果了。除此之外,如果築城成功,那麼今後就可以以這些城池為出發點發動對突契的作戰,由此部隊的補給線也可以大大的縮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