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個有所
閱讀訓練場
作者:葉聖陶
有所愛,有所惡,有所為,有所不為。
四個“有所”聯成一串兒。
兼愛是個理想。在還有善惡正邪差別的年代,不能不“偏愛”那些善的正的,同時就得惡那些惡的邪的。若不惡那些惡的邪的,就是並沒有愛那些善的正的。如果惡的一邊惡得不強烈,也就是愛的一邊不深切。愛了惡了,隻是意向方麵的事兒,如果不發而為行為,與沒有這些意向並無不同。所以要有所為。為,就是把愛的意向惡的意向發而為種種行為,在種種行為上表現出來。行為方麵幹得愈積極愈有勁,就是愛的意向愈深切,惡的意向愈強烈,而且,這才不枉有了這些意向,是真正有了這些意向。同時,凡是與這些意向違反的事兒自然不願幹,不屑幹。當前是些所愛的人,卻去欺侮他們,給他們吃些苦頭,肯嗎?明明是件所惡的勾當,卻昧良違心地去幹,肯嗎?這就是有所不為。
所以說,四個“有所”聯成一串兒。
行為決定意向。意向就是愛與惡,要求其得當,先得辨別善惡正邪,不至於錯失。怎麼才能不至於錯失呢?就人來說,無論善惡正邪,大家總喜歡自居於善的一邊。譬如當今時代,革命算得是善的正的了,不像前清末年那樣算是反叛,要殺頭,就誰都喜歡自居於革命的一邊。跟人家不大合意的時候,不免想罵幾句,就說人家不革命,或者反革命,這當兒,到底誰革命,誰不革命,誰反革命,不是好像很難辨別嗎?
這不過是好像很難而已,實際上並不難。如果他幹的是摧毀那些人壓迫人的製度,鉗製那些欺侮人剝削人的人,使大家得以在自由平等的新天地中做人,過日子,他就是革命的。否則,他就是不革命的或者反革命的。
我們是人,辨別一切事物的善惡正邪,與辨別人的善惡正邪一樣,也以人為根據。腸子裏幫助消化的酶是好的,病菌是不好的;足以發電的瀑布激流是好的,洪水險灘不是好的;幫助他人成功立業是好的,幫助他人為非作歹是不好的;說一句算一句是好的,信口開河,說謊欺人是不好的;諸如此類,無非就對於人的利害而言。
我們人又必須合群,離開了群就無所謂人生。所以利害不能單就個人看,要就許多許多人合成的群看。欺人,說謊,貪贓,枉法,囤積,高利貸,仗勢霸占,把人當牛馬,專製,獨裁,諸如此類,對於幹這些事兒的人是有利的,但是對於其他的人,人數或少或多,範圍或小或大,總之是有害的,也就是對於群是有害的。因此之故,這些事兒都是不好的,應該歸到惡的邪的一邊去。
辨別既明,意向——就是愛與惡——自然不至於不得其當。意向得其當,發而為行為,自然不至於有多大錯兒。
於是,有所愛,有所惡,有所為,有所不為。
(選自《葉聖陶散文》,有刪改)
思考練習
1.作者為什麼說“兼愛是個理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四個‘有所’聯成一串兒”一句在文中出現了兩次,試分析它有什麼含意及在文中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何辨別“善惡正邪”?作者認為怎樣的行為是惡的邪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所謂的“善惡正邪”在今天看來似乎有一定的距離,但它對於今天的我們有什麼啟發意義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