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怎麼可能做到?”朱棣不敢置信的問。
朱允炆擺了擺手說:“沒有什麼不可能的,等你坐穩皇位,隻要你下旨,天下禁言關於我的一切事由,如有違者連坐。
在修改史書,將太祖皇帝的在位時間延長四年,然後接連你登基後的年號,就這樣從史書上將我抹除,幾年之後就不會在有人記得,還有我這麼一位隻坐了四年江山的皇帝。”
朱棣深深的佩服他的心思細膩,已將此事安排的如此合理,不再糾纏在這個問題之上,繼續問道:“那以後你有什麼打算,就這樣隱藏於幕後嗎?”
“不會!”朱允炆立即回到:“我手下有能人為我改變麵貌,我會用另一個身份,關明正大的出現在世人的麵前,光明正大的率人出海尋找九鼎的下落。
另外,還有一件事要與你相商,在你母親的故鄉草原,我找到了鐵木真埋葬之地的線索,這件事我思前想後,隻有你親自處理才最是穩妥,具體怎麼去做,我不會幹涉,以後我隻負責海外,草原之事就交由你來處理。”
朱棣一驚:“你說什麼?你找到了鐵木真下葬之地的線索?太好了等我安頓好一切,立即率人親征蒙古,希望早日找到他的墓葬。”說完還興奮的站起身來,在地上走來走去。
朱允炆一看,就知道他以為那鐵木真的墓葬唾手可得,不過也沒有點破,假意道:“那小侄就恭祝你早日找到,以期四嬸的病盡快痊愈。”
朱棣聽後,沒有多想,又與朱允炆商定了諸多事宜,才各自離開密室,吩咐手下眾人各行其職。
就這樣經過了三年的時間,天下已不再動蕩不堪,相反的百姓富足,國泰民安,這三年皇帝的身邊也出現了一個紅人,那就是馬和。
這馬和小名三寶,又被叫做三保,據說是雲南昆陽寶山鄉知代村人。聽聞他有姐妹四人,有一年的冬天,朝廷軍隊進攻雲南,那時馬和年僅十歲,被軍中副統帥藍玉掠走至南京,閹割成太監之後,進入朱棣的燕王府。
在靖難之變中,馬和在河北鄭州,為燕王朱棣立下戰功,永樂二年朱棣在南京親筆禦書“鄭”字賜馬和鄭姓,用以表彰他的戰功,後人史稱“鄭和”並升任為內官監太監,官至四品,地位僅次於司禮監,鄭和有智略,知兵習戰,朱棣對鄭和十分信賴,後來又欽封鄭和為三寶太監。
可是卻沒人知道這鄭和就是上一任皇帝,建文帝。
這三年朱棣聽從朱允炆的安排,傾全國巧匠之力製造大船,為出海做準備,表麵上是安排鄭和出使海外諸國,進行貿易經濟方麵的交流,實際上到底為何,知道的人卻寥寥無幾,三年的準備就這樣完成了,就等選個吉日出海遠行。
直到我為他們兩人將碑文講解到這裏,回過神才發現時間已經到了下午,又到了該回家的時候了,為了不讓家裏人惦記,我們隻能將剩下的碑文匆匆看了一下,就開始將石碑從新放倒,再次掩埋等明天我們再過來繼續研究。
那石碑上刻畫的剩餘記載,已經不再像之前那樣的驚人了,隻是記錄了朱允炆率眾七下西洋的種種見聞,還有就是燕王朱棣登基以後,先後五次禦駕親征蒙古,以求找到鐵木真的埋骨之地,不過就碑文的記載,朱棣直到最後病死在歸途也還是沒有找到,這位一代天驕的寢陵,但這是真是假,就不得而知了。
我們沒有在細細的逐字研讀,隻是對最後記述的兩件事留心了一下,一個是這朱允炆,真的從西洋尋到了一個鼎,後來被它藏在了鑰匙的旁邊,這鑰匙的旁邊是哪裏?我們從碑文之上沒有找到任何的線索。
隻是知道自從朱允炆從西洋帶回一隻九鼎以後,就一直命人在這白山黑水之間尋找著鑰匙,還叫朱棣下令,將這極北偏僻的女真部落收歸手下,以防止給自己尋找鑰匙,帶來什麼不必要的麻煩。
可這鑰匙是什麼,碑文上麵沒有詳細的記錄,不過據我們猜測,這裏麵說的鑰匙,應該就是九鼎之中那個發光的圓球。
就這樣直到最後老死,這位為了九鼎詐死的一代君王,也是沒有將九鼎湊齊。另外就是這石碑之下,根本就不是建文帝的埋骨之所,這裏有的隻是這一座石碑,記錄了朱允炆生平的石碑,這座石碑是他故意留下的,因為他沒有尋到完整的九鼎,心中有很大的遺憾,可又不想把這件事告訴其他人,所以在臨終之前想出來了這個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