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 山寺證情(2 / 3)

“好嘛!都隨你。”朝天我有好幾年都沒去過了,還真想去遊覽一番。可我有點不理解的是,這個寒假我和她都已去過幾次皇澤寺了,怎麼又要去?反正隻要和她在一起,到哪兒我都沒意見。

坐上黃包車,跨過嘉陵江鐵橋,轉過一道彎就到了皇澤寺。進到寺內,秋桐沒有帶著我四處亂轉,她挽著我徑直向女皇真身像館走去。在女皇真身像正前麵,秋桐拉著我的手並排分別跪在兩個蒲團上。秋桐讓我像她一樣,合掌抬頭望著女皇雍容華貴的凝固麵容,她嬌聲說道:“後世之輩秋桐苴硯真心相戀,祈求女皇保佑永結同心!”

說完,秋桐從背包中掏出一對穿著紫色線繩的翡翠龍鳳同心玉佩,莊重地將鳳配放在我手心,側過身來深情地望著我道:“苴硯,你若有心,請把它給我帶在脖頸上!”

我莊重地雙手拿起鳳佩,從她的頭頂,穿過滿頭青絲,將其掛在她雪白的頸項上:“秋桐,這一世我隻牽你的手!”

秋桐淚眼朦朦地雙手捋了捋龍佩的掛繩,輕輕地將其掛在了我的脖子上:“苴硯,今生今世這顆心永遠屬於你!”

朝天區位於廣元城以北秦巴山脈的過渡帶,轄區內地勢海拔差異較大,地表氣溫則隨著海拔而發生較大的變化。我和秋桐從皇澤寺景區出來,在公交站稍事等候,就登上了開往廣元-朝天鎮-明月峽的班線車。我們在公交車左側中部的倆人座位坐下,一路翻山越嶺地來到了明月峽。

明月峽具有2300多年的曆史。原名朝天峽,因朝天鎮而得名。朝天,即朝拜天子之意,因唐朝玄宗皇帝避“安史之亂“南遷時,當地官員在此接待並朝拜而得名。明清時期,因文人墨客崇尚自然,隨取李白“清風清,明月明“之詩意,將朝天峽改名為明月峽。但至今老百姓仍喜歡按舊俗稱其為朝天峽,也有人稱其為叫朝天明月峽。

明月峽由嘉陵江和潛溪河衝擊而形成。嘉陵江古代被稱為西漢水,發源於秦嶺代王山,因流經陝西鳳縣的嘉陵穀而得名。嘉陵江全長1119公裏,自古以來就是川江的重要水上航道。朝天段以下,秦漢時期已開通水上運輸,唐代時水道發達、商運興盛,宋代時因漕運興起,岸壁的棧道才逐漸衰落。至今,嘉陵江岸邊還可以看到纖夫石,其上留有纖繩磨損而致的深深地槽痕。

明月峽古棧道是劍門蜀道的起點和重要組成部分,是古代連接南北的唯一通道,地勢險峻、得天獨厚。明月峽集先秦古棧道、嘉陵水道、纖夫鳥道、金牛驛道、108國道、寶成鐵路等古今六道於一峽通行,被譽為中國道路交通博物館,中國道路交通發展的活化石。朝天明月峽自古流傳了不少的曆史故事,如蕭河弄舟明月峽、利君用流芳明月峽、陸遊魂斷明月峽、張獻忠威鎮明月峽等等。

明月峽古棧道遺址是迄今中國開鑿時間最早,形製結構最科學,遺存孔眼數量最多,保存最完好的。明月古棧道是在峭壁上鑿石穿木以為梁、梁上鋪木成了路、路路相連為道、綿延數百裏而形成的一條交通線。遠看如樓閣懸空、近看則是絕壁長橋,仿佛是一條修在半空中的天路。曆經滄桑,數次被毀、又數次被修複,盡管險要,但卻是幾千年來溝通巴蜀與中原文化的橋梁。

大約唐未宋初時,在明月峽崖壁頂端,先民們沿朝天嶺鑿成了一條羊腸小道。但因山道崎嶇,坡陡路險,人們樂於選擇平坦便捷的棧道。三國時期,諸葛亮開劍門閣道,修整明月峽棧道,圖謀六出祁山北伐中原。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民國政府修建川陝公路,沿明月峽古棧道的上方崖壁,用炸藥開鑿了一條凹槽式的道路。這段公路就是蔚為壯觀的川陝路上的“老虎嘴“公路。後來寶成鐵路也從明月峽上方鑽山而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