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艮台聽濤(2 / 2)

曆史上的天瞾山,有始建於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梵天寺,有始建於唐朝的西禪寺、佛光寺以及後建的道教建築艮台觀等。始建於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梵天寺,相傳是中國女皇武則天小時拜佛之地,唐代王狀元、清代管道士,曾在此修煉成道而羽化登仙,梵天寺也因此聞名於世,被譽作“蜀門金頂”。梵天寺所在的天台地形,恰是一座白衣觀音像。而與之毗鄰的山脊,是一尊巨大的仰臥睡佛,其身長約2000米,輪廓清晰,神態安詳,鼻梁、雙唇和下顎更是栩栩如生。睡佛體態魁梧,周身仿佛披了一層厚厚的袈裟。睡佛四周群山環繞,浩浩莽莽之中更富神秘色彩。“自然之佛”與“宗教之佛”的完美呼應,體現了佛教“天地人”的融合理念,讓往來的遊客驚歎不已。梵天寺唐朝建成規模,清代有所擴建。但因戰亂與匪患,年久失修,原有寺廟幾乎全部毀敗,隻剩下一座觀音廟和20多間住房。始建於初唐的佛光寺,原名觀音廟。位於天台前山,三麵群山環抱,峰巒滴翠,碧樹萌濃。有聯雲:“風月無邊遙望秦川八百裏程,景色如畫堪稱蜀門第一禪院”。西禪寺三麵環山圍護,一麵朝南,正方向開缺處有一元寶山稱暗山堡,呈“二龍戲珠”之狀,與天曌山景區呈現“九龍捧聖”之勢。據史誌文獻記載,西禪寺始建於唐,古西禪寺殘存的龍頭禦碑記載:“輪煥疊美,天花散彩龍華之飾,寶蓋香火續千年之焰,常明照天地之光……”可見其規模與聲望極一時之盛。據傳說,舊時殿宇輝煌、香火鼎盛、道聲嚴淨、佛法興旺,有“九龍十八殿、一百單八廈”,香火鼎盛時,有常駐僧侶五六百人!幾經兵燮,又幾度輝煌。

更為神奇的是,相傳盛唐時期,天曌山天台頂部突然開出一朵金光燦燦的蓮花,花蕊上燃起一對紅燭。燭光照到500裏外的川西平原一書生王積善家。王積善家貧,但才智過人聰明好學,夜晚常借月光讀書。那日忽見自家井水發光,井中映出蓮花紅燭。他認為天助自己,於是發奮努力夜以繼日讀書。第二年,王積善狀元及第,以事呈女皇武則天,則天命他調查,終知是蜀北門戶天曌山顯靈。於是,武則天撥白銀數百萬兩,在天曌山天台上修建了娘娘殿、三寶殿、文殊殿、大雄寶殿等。同時,立狀元塔以示紀念。從此,眾僧雲集,香火旺盛。王積善官至宰相。為感龍恩、神恩,王狀元晚年棄官來天曌山修行,後羽化升天。世人為紀念他,修此狀元塔。

我們一路上,邊看邊擺談著沿途景觀。遊完前山,已是中午,連續幾個小時爬山,我渾身都在出汗,秋桐臉已紅撲撲的。我們坐在路邊石條,稍稍休息一下,吃點水果和豆沙包後,繼續向後山進發。前山道教現僅存玄通府一座宮觀。後山的艮台道觀建築群,所在位置有海拔1603.5m的最高峰冒火山,道觀建築群主要由新殿和老廟組成,新殿由藥王殿、仙門、靈官殿、神仙橋、太清宮、三清宮構成,老廟有慈航宮、真武宮、火神廟。艮台山頂也是觀賞日出、觀蓮花座的最佳觀景點。

下午二點過,我和秋桐來到了艮台山聽濤石。極目遠望,群山蒼蒼、重巒疊翠,林海茫茫、萬木崢嶸。望腳下,雲霧繚繞,刀砍斧削,絕壁千仞,隱隱如聞雷鳴之聲,依稀有搖晃之感,如臨仙境。我和秋桐沉醉在眼前的絕妙景色中,過了好一會兒,秋桐轉過頭,笑著道:“苴硯,小時候秋天來這裏玩,見遠處那座山上紅葉喜人,沿著小路找尋過去,幾個人在林中卻迷了方向,總也走不到那座紅葉山,最後是回頭循著讀書台的方位,才返回到了熟悉的路上。出門在外,一定也要有個座標喲,這樣才不至於迷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