艮台山寒風淩冽,鳴鳴著響。聽濤石周圍山石角落處,發黃的鬆葉上還散落著團團殘雪。我和秋桐臂並臂佇立在聽濤石旁,望著眼前茫茫林海、層疊山巒,長發飄飄、溫婉輕語的秋桐時而轉頭跟我講述她夏秋之季來艮台山這兒的感受。秋桐的秀發和垂掛在我們腰間的紫色線手套,隨風飄舞著。青絲秀發拂過臉頰,傳來絲絲馨香****。此情此景,令人心曠神怡、情意闌珊,仿佛置身於夢境一般。真是上山容易,下山難。由於從前山到後山爬坡上坎步行太久,離開聽濤石原路下山返回時,沿途雙腿發軟,我和秋桐幾次都差點在下陡坡時跌倒。為了行路安全,我去路邊找了兩根丈長的枯鬆枝作拐杖,遇到陡峭路段伸手攙扶著秋桐胳膊,與秋桐並排緩緩往山下走去。到達前山廟會活動區時,疲乏至極、饑寒交迫,都無心再去觀賞,徑直去取車回返。回程基本上是下坡路和平坦路居多,路邊澗溪水流淙淙,清澈見底,四周鬆柏蒼翠挺拔。迎著冷風,載著秋桐,五點左右就回到了家。吃過晚飯,坐在客廳,一家人又開始邊看電視,邊吃零食,邊擺龍門陣。
侄兒侄女說起初一當天出去遊玩的見聞,都說每年就是燈戲、攤戲、燈舞、木偶、皮影演出為主,完全沒有什麼新意。哥哥嫂嫂立馬七嘴八舌地反駁道,你們小隻是沒見著,以前過春節,許多地方還要立大秋千,要耍獅子龍燈,要請戲班子來唱戲,要組織民間山歌會,唱薅草歌、薅草鑼鼓、薅秧歌、打柴歌等。老爸還笑著介紹道:以前,穿衣都與現在不一樣。男子綰滿頭長發,女子纏足。富貴之人戴帽,包黑色絲織皺帕。清貧者,盤發辮於頭或包黑、白布帕,或用幅布包頭,年老的戴風帽或羊毛氈窩帽。人人身穿蘭、青或粉色的高領或無領右衽長衫,秋季、冬季棉夾襖同種樣式,夏天穿對六襟或右衽汗褂,外套對門襟或右衽帶領背心,馬襟式或似馬褂而窄小的滾身子,腰間大多要係腰帶。下身穿各色大襠、大腳有腰邊的剪刀型褲。腳裹包腳布,穿長、短統布製襪,高底、深甕方頭鞋,夏天多穿草鞋,腿纏布條叫“裹腿、綁腿”。民國時,才開始有人穿中山服、西裝、大衣、皮鞋、戴博士帽的,新式舊樣並行。
父親剛說完,大哥又接著擺起以前的民間婚姻習俗,看上了哪家女娃子,首先要提親,俗稱“看門戶”。即由男方父母親可以信賴的親友為自己的兒子作媒。請親戚前去了解女方本人及家庭情況。雙方都認可同意後,接著就要訂親,俗稱“認房份”、“認大小”。訂親這天要將女方的父輩親兄叔爸,娘舅娘親請齊,由媒人一一介紹,該叫啥的就叫啥,被稱呼者每人有一份情禮,還要給稱呼你的人添喜錢,多少根據自己決定。認房份後就算正式訂親了,自此男女雙方都不得再向他人訂親或接受他人訂親。三是娶親。按習俗,家人要往新郎、新娘的床上和來賓中撒一些花生、核桃、棗子之類的果品,這叫撒“喜果”,意在早生貴子,代表了家人及親友對新郎新娘的一種祝福。要舉行鬧洞房儀式,鬧洞房還要給新郎的親戚打“喜”,用紅粉、紅膏往臉上抹。鬧洞房越熱鬧越好,以活躍氣氛。舉行婚禮後的第三天,新郎要陪新娘回娘家,俗稱“回門”。到娘家後,新娘、新郎先要向女方父母請安,然後分頭走訪、拜會親友。走訪親友的目的一是為了讓男方認識女方的親戚,另一方麵也是為了讓男方以後加強與女方親戚的聯係。回門之後,婚禮宣告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