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別後的第一次家庭團聚,我的大學生活片段,勾起了父親和兄長的聊天興致。大哥感慨地說:“現在國家政策好啊!六十年代我們讀書那會兒,家窮國窮,運動又多。心裏老是擔心老漢兒是不是又在挨批鬥,要是他出事了一家人咋辦!當時連生活都成問題,又怎能安心讀書!”。二哥接著大哥的話題補充:“大哥!你還記得吧?有次我們放學回家,把書包埋在回龍河岸上的沙裏,下河去抓魚,等到回家時我的書包找不到了!”。大哥馬上接著說:“咋不記得呢!那次老漢兒把我們倆打慘了,還連夜連晚地帶著我們去把書包找回來了!”。這時父親插話了“那時在外要挨批鬥,家裏經濟那麼困難的情況下,花錢一人買個新書包送去讀書,你們還不學好,該不該教育?!”。“不好好讀書,該打!”三哥馬上笑著隨聲附和“我讀書時,還經常要照看弟娃兒,都沒逃過課!”。這種時候,我嘿嘿傻笑後,開始和稀泥:“小時候不懂事,體會不到大人的苦處,上學都有恍兮惚兮的時候。我是趕上了好時候,遇到了好政策,碰到了好老師,更多虧了你們的關心支持,才有今天”。為說明自己愛讀書,大哥申辨道:“小時候,爸媽給的錢,我就喜歡去買書看!”。“買的都是小人書哈!”二哥又抽底火。“逗是!還不拿給我和二哥看!自己看完後,就偷偷地藏在廚房門上邊的橫梁上。我們發現後,沒人在時,就悄悄用杆杆掇下來看,然後又還回去。”三哥接著揭發。大哥眼睛一瞪:“到現在才曉得,原來是你們把書給整得稀髒、撤得稀爛!我還以為是老鼠呢!”。三哥大笑著說:“我給二哥保證了的不告訴你,要保密!”
後來,父親把話題又轉到了家族祖上:“我們祖先是很重視文化和武術教育的,據祖譜記載,以前家族曆代都設有私塾和武術校場,曾經出過翰林學士和武將呢!。聽我的父親擺,“湖廣填SC遷到廣元後,還出過一位武舉人,據說力大無窮,雙手可以舉起碾子,四五個人近不了身。到任官員都要來拜謁,方圓十裏有啥糾紛都來請他去裁斷,土匪棒老二都不敢在這兒生事。知道塔山灣的來雁塔修建的原因嗎?!據說就是怕我們家族勢力太大,為了鎮住我們家族的氣運而修建的!到我爺爺這一輩,他們很多人也是讀了私塾的,經常在外走南闖北。所以說,多學本領才能明事理,做大事!”。這些龍門陣已無從考證真假,從小到大,父親經常給我們講。像以前一樣,為讓他高興,我們幾兄弟連連附和:“逗是!”。
閑聊中,我向他們宣布:節前我想出去看看,順便找老師和同學玩耍。聚會結束後,洗漱完躺在床上,我在為到哪兒去、找誰玩犯嘀咕。像小灑這種做生意的,我不想去影響別人賺錢。在外讀書的,興許放假回來了,但有的家住哪兒不清楚,有的人在不在家不清楚,有的住家又太遠,同時又怕打擾到別人家庭團聚。在校老師和參加補習的,這時應該還處於緊張的教學和複習之中,更不能去幹擾。思來想去,這也不行,那也不妥,管他的,明天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