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防止外國進行汙染轉嫁
外國企業為規避本國的環境保護稅,必然將汙染產品轉移至低稅甚至是無稅的地區。中國作為世界的製造業大國,在無環境保護稅的背景下,外資企業將在我國投資建立汙染密集型的產業,進行汙染轉嫁,嚴重危害我國的環境。
從統計年鑒的數據可知,外商的直接投資主要流向第二產業,對製造業的投入就占第二產業的九成以上,其中多為製造業中的汙染密集型產業。當外國資本大量湧入加快我國經濟發展的同時,環境問題也隨之加劇。
因此,我國有必要開征環境保護稅以防範汙染轉移的問題。環境保護稅將提高了汙染企業的環境成本,以此抑製破壞環境的產品與技術向我國的轉移。
4、鼓勵企業采取節能減排技術,提高效益
環境保護稅的計稅標準取決於環境保護費用的高低,環境保護費用的高低又由環境的汙染與破壞程度所決定,換言之,納稅主體的應納環境保護稅稅額取決於對環境的汙染和破壞程度。這種標準有利於抑製高汙染低效益的生產方式,迫使企業通過科技創新轉向低汙染高效益的生產活動。對於小規模低效益的高汙染企業,征收環境保護稅會進一步加大生產成本,若不采用新技術,則無法維持經營。
從長遠角度分析,企業進行技術革新,減少汙染、提高效率,有利於提高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以增強企業的經濟與社會雙重效益為目標,充分發揮出技術革新的優越性。
5、有助於調整產業結構,促進環保產業與再生資源產業的發展
環境保護稅有助於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一方麵,開征環境保護稅不利於汙染企業的發展,環境成本的增加導致企業的生產成本相應提高,利潤率降低。企業若沒有采取積極的應對策略,可能導致企業縮小規模。對應汙染產業來看,行業規模也可能出現整體萎縮。
另一方麵,環境保護稅激勵企業進行技術創新,鼓勵開發環保產品,間接地推動了環保產業和再生資源產業的發展。另外,環境保護稅的稅收所得將有部分用於發展環保產業,通過財政補貼以及稅收優惠的手段,激勵、鼓勵、支持環保產業的規模壯大。同時,企業引入環保設備,環保產業的利潤有較高的提升空間。這項政策使環保產業被重視,鼓勵資本向環保產業和再生資源產業轉移,形成環境保護的良性循環。
(二)不利影響
環境保護稅作為經濟手段,在市場經濟體製中,受市場經濟逐利性、盲目性的影響,環境保護稅的優勢無法全部發揮。結合我國的實際情況,要想充分實現環境保護稅的功能與作用,就一定要全麵考慮環境保護稅的不利影響。
1、環境保護稅對收入分配的影響
對環境保護稅敏感的一般生活用品,是日常生活所必須的消費品,可能導致環境保護稅在分配上的不公平。以碳稅為例進行實證分析,不論作為生活質量的標準指標的是收入或是支出,碳稅的附加稅負都會伴隨著收入的增加而下降,產生累退效應。根據美國的消費支出的數據進行研究發現,對富裕的家庭,附加稅負擔僅占收入的1.5%;對收入中等的家庭,附加稅負擔就占收入的5 %;對貧窮的家庭,附加稅負擔則上升至收入的10.51%。環境稅的累退性將導致收入差距的不斷擴大,從而產生其他的社會問題。在製定環境保護稅政策時,必須考慮分配效應,盡可能的降低對低收入群體帶來的負麵影響。
2、環境保護稅對企業的影響
環境保護稅限製了生產中的汙染行為,企業必須采取技術革新的措施用來降低環境保護稅的支出。但在實際中,減少汙染排放、治理環境問題的新技術,具有長期性、高風險、高成本的特點。企業根據自身的經濟情況與盈利能力,不一定選擇進行如此長期並且成本風險都巨大的投資。
環境保護稅同汙染嚴重的企業影響更大,汙染產業萎縮,短期內,生產企業會進行轉移從而導致失業率提高,引起社會問題。
3、環境保護稅對國際貿易的影響
開征環境保護稅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國家的競爭力。一方麵,環境保護稅增加了產品的成本,不利於產品的出口。另一方麵,各國的環境保護稅稅負水平不平衡,易導致國際貿易摩擦。
我國出口的產品大部分屬於環境保護稅的征收對象,在短期內,產品成本因環境保護稅的開征有所增加,削弱了我國產品的價格優勢,降低我國產品的國際競爭力。